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橫舌

橫舌為中醫經穴別名,首見於唐代《外臺秘要》,乃啞門穴之異稱。啞門穴屬督脈,為中醫針灸學之要穴,其定位於項後正中線,入髮際五分處,當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。此穴深部為延髓所在,故針刺時需嚴謹掌握深度與角度,歷代醫家皆強調其操作之慎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
  1. 經絡歸屬
    啞門為督脈與陽維脈之交會穴,督脈總攝諸陽,上行入腦,故橫舌(啞門)具調節陽氣、通達腦竅之效。
  2. 主治範疇

    • 舌竅不利:古籍載其治「舌緩不語」、「重舌」,與穴名「橫舌」相應,主舌本之疾。
    • 神志病:如癲狂、癇證,因督脈入絡腦,刺之可醒腦開竅。
    • 頭項強痛:通督脈之氣,緩解外邪所襲之項強。
  3. 針刺特點
    歷代針灸文獻皆註明此穴「禁深刺」,傳統以針入三分為度,現代臨床多採斜向下刺法,深度不超過一寸,以避免傷及延髓。

文獻考據

《針灸甲乙經》列啞門為「督脈、陽維之會」,明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其「治舌強不語,頭風腦痛」,與《外臺秘要》別名「橫舌」互為呼應,凸顯其與舌、腦之關聯。

橫舌(啞門)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穴名溯源」與「經絡辨治」之特色,其名雖異,然理法一貫,臨床當以辨證為先,結合經絡氣血理論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