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補氣

補氣是中醫學術語之一,是補法的一種。也稱作益氣,指的是使用補氣藥物來治療氣虛症狀的方法。肺臟主管氣機,掌控全身五臟六腑的氣;脾胃在中焦接收水谷,脾臟運化氣血使其得以生成。因此,氣虛往往與肺臟和脾臟的功能相關。肺氣虛的主要症狀是氣少慵言、容易呼吸急促、怕風且自汗;脾氣虛則表現為腹部脹滿、精神疲倦、食慾不振和大便腹瀉。治療肺氣虛可使用玉屏風散來固表並抑制汗液流失;治療脾氣虛可使用四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來強化脾臟的運化功能。常用的補氣藥物有人參、黃芪、黨參、白朮、山藥和甘草等。

根據《內經》所說,肺臟主管氣機,調節水道,宣發肅降,以通達全身百脈。肺氣虛則無法有效地宣發肅降,使得水道功能受阻,從而引發自汗、呼吸急促、咳嗽、氣短等症狀。

同樣地,《內經》指出脾臟是後天之本,是氣血生成的根源。脾臟主導著水谷的運化,將水谷的營養轉化為氣血,供應全身的需要。脾氣虛則導致運化功能不足,水谷的營養無法轉化為氣血,從而造成食慾不振、大便溏泄、精神疲倦等症狀。

補氣藥物可以分為補肺氣和補脾氣兩種。補肺氣的藥物包括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五味子等;補脾氣的藥物則有黨參、白朮、山藥、甘草等。

補氣法適用於氣虛症狀。氣虛症狀的臨床表現包括氣少慵言、運動容易呼吸急促、說話聲音低微、自汗、怕風、容易感冒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泄、精神疲倦、面色蒼白、心悸、心慌、失眠多夢、健忘、腰膝酸軟和下肢無力等。

補氣法有固表斂汗、益氣健脾和補益中氣的作用。固表斂汗的方劑包括玉屏風散和防風通聖散;益氣健脾的方劑則有四君子湯和補中益氣湯;補益中氣的方劑有參苓白朮散和人參養榮湯等。

補氣法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,但在應用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

1.根據辨證施補。氣虛症狀的臨床表現多樣,治療時應根據具體症狀進行辨證施補,不可亂施統一的治療方法。

2.配伍需得當。補氣藥物大多屬於甘溫之品,配伍時需要注意寒熱溫涼的搭配,以免引發不良反應。

3.注意用量。補氣藥物一般用量較大,但在使用時應注意緩慢增加用量,以免引發胃腸道反應。

4.長期使用。氣虛症狀多為慢性病,治療時應堅持長期使用,以鞏固療效。

補氣法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,但在應用時需注意辨證施補、配伍需得當、注意用量和長期使用等因素。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