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補氣
補氣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補法之一,又稱「益氣」,指運用補氣藥物治療氣虛證的方法。中醫認為,氣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動力,其生成與運行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尤以「肺」與「脾」為關鍵。
氣虛的生理基礎
- 肺主氣:肺司呼吸,主一身之氣,統攝五臟六腑之氣。肺氣充足則呼吸調勻,衛外固表;肺氣虛則氣機升降失常。
- 脾為氣血生化之源:脾胃居中焦,主運化水穀精微,化生氣血。脾氣健運,則氣血充盈;脾氣虛弱,則化源不足,周身失養。
氣虛的臨床表現
氣虛證因臟腑不同而症狀各異:
- 肺氣虛:少氣懶言、語聲低微、動則喘促、易感風寒、自汗頻出。
- 脾氣虛:脘腹虛脹、食慾不振、神疲倦怠、大便溏瀉、面色萎黃。
- 兼證:若氣虛日久,可累及腎氣(如腰膝酸軟)或心氣(如心悸氣短)。
常用補氣方劑與藥物
中醫針對不同氣虛證型,選用相應方藥以調補臟腑:
-
補肺氣
- 玉屏風散(黃芪、白朮、防風):益衛固表,治肺虛自汗、易感外邪。
- 補肺湯(人參、黃芪、熟地):補肺益氣,適用於久咳氣虛。
-
補脾氣
- 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:健脾益氣,為治脾虛基礎方。
- 補中益氣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升麻):升陽舉陷,治脾虛下陷、內臟下垂。
-
通用補氣藥
- 人參:大補元氣,為氣虛重證首選。
- 黃芪:補肺脾之氣,兼固表利水。
- 黨參、白朮、山藥:平補脾胃,適用於輕中度氣虛。
- 甘草:甘緩和中,調和諸藥。
補氣的理論延伸
中醫強調「氣為血之帥」,氣虛常伴隨血虛或陽虛,故臨床可見「氣血雙補」(如八珍湯)或「益氣溫陽」(如保元湯)等配伍法。此外,補氣需兼顧氣機調暢,避免壅滯,故方中常佐陳皮、砂仁等行氣之品。
補氣之法不僅用於治療,亦見於養生調理,如藥膳中常用黃芪燉雞、山藥粥等,以緩補脾肺之氣,增強體質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