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三寸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橫三寸間

橫三寸間為中醫灸法術語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《千金要方》,其記載:「凡經云橫三間寸者,則是三灸兩間,一寸有三灸,灸有三分,三壯之處即為一寸。」此術語具體描述艾炷排列與施灸範圍的度量標準,為傳統化膿灸(瘢痕灸)之重要操作依據。

技術內涵

  1. 度量基準

    • 「橫三寸間」指以三枚直徑三分的艾炷(約合今0.9公分)並排橫向施灸時,兩端艾炷外緣間距總合為一寸(約3公分)。
    • 每枚艾炷直徑三分,三炷並列時,炷間保留「間隙」不重疊,形成「三灸兩間」之格局,符合古制「一寸三灸」的空間分配。
  2. 臨床應用

    • 多用於化膿灸法,透過密集施灸形成局部刺激,以溫通經絡、祛除深層寒濕邪氣。
    • 常見於治療頑固性寒痹、虛寒性腹痛,或特定穴位(如背俞穴)的強刺激療法。

理論依據

  • 此度量法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空間觀,將艾炷排列與人體氣血運行相結合。三炷對應「三才」(天地人),一寸涵蓋三炷,暗合「三生萬物」之數理,強化灸療氣化作用。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欲以微針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,而灸法透過橫三寸間的空間布局,達成類似「針刺得氣」的持續溫煦效果。

古今演變

  • 唐代以前,艾炷大小尚未標準化,孫思邈提出此規範以統一臨床操作。
  • 後世醫家如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將「橫三寸間」延伸至隔物灸(如薑灸、蒜灸),調整間距以適應不同介質的熱傳導特性。

此術語不僅為技術性描述,更蘊含中醫對「量效關係」的早期探索,反映古人對灸療精確化的追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