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橫門

橫門為中醫推拿穴位之一,首載於《小兒按摩經》,屬小兒推拿常用要穴。其定位於腕部掌側,掌橫紋中點稍上方處,為手厥陰心包經所過區域。此穴在臨床推拿中,主要用於調理脾胃功能,尤擅改善小兒消化系統症狀,如嘔吐、腹瀉等,其操作手法與方向不同,功效亦有所區別。

穴位特性與操作手法
橫門與鄰近穴位「板門」(位於手掌大魚際處)相互配伍,形成一組對應療法。根據《小兒按摩經》記載:

  1. 自橫門推向板門:手法方向由腕橫紋中點向大魚際直推,能降逆和胃,主治嘔吐、噁心等胃氣上逆之症。
  2. 自板門推向橫門:手法反向操作,由大魚際向腕橫紋方向直推,可健脾滲濕、澀腸止瀉,適用於腹瀉、消化不良等脾虛濕困之證。

中醫理論基礎
橫門所在位置鄰近「大陵穴」(心包經原穴),與心包經氣血輸注相關。心包經屬火,與三焦經相表裡,共司氣機升降。通過推拿橫門,可間接調節中焦氣化,促進脾胃運化功能。此外,小兒「脾常不足」,易因飲食不節或外邪侵擾導致脾胃失調,橫門配伍板門的雙向調節作用,正契合「通調氣機、升淸降濁」之治則。

延伸應用
除小兒推拿外,橫門亦可用於成人脘腹脹滿、食欲不振等症。部分醫家將其與「內關穴」配合,增強寬胸理氣之效;或結合「足三里」以強化健脾作用。在針灸學中,雖較少單獨取用橫門,但其區域特性可作為腕踝針法的參考點位。

文獻考據
《小兒按摩經》將橫門歸為「手部五經穴」之一,強調其調和脾胃的特性。後世《幼科推拿秘書》進一步闡述其與「八卦穴」「天河水」等配穴的協同用法,擴展其臨床適應範圍。現代中醫研究亦指出,推拿橫門能刺激周圍神經反射,調節胃腸蠕動節律,與傳統理論相吻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