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橫脈

在中醫學中,「橫脈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種解釋:

  1. 指絡脈
    橫脈最早見於《素問·刺瘧》,文中提及:「胃瘧者……刺足陽明、太陰橫脈出血。」清代醫家高世栻註解:「橫脈,絡脈也。經直絡橫之意。」此處的「橫脈」指的是絡脈,即經脈的分支。中醫認為,經脈為縱向主幹,而絡脈則橫向分布,形成網絡狀結構,負責氣血輸布至全身細微組織。因此,刺絡放血時,常選取橫脈(絡脈)作為治療點,以調節氣血運行。
  2. 指橫紋
    另一種解釋見於《素問·刺腰痛》:「刺解脈,在膝筋肉分間郤外廉之橫脈出血,血變而止。」此處的「橫脈」指的是橫紋,即肌肉或肌腱交接處的橫向紋理。在針灸治療中,某些特定部位的橫紋(如膝後膕窩橫紋)被視為氣血匯聚之處,刺之可疏通局部瘀滯,改善腰痛等症狀。

橫脈與經絡理論的關聯
橫脈的概念與中醫經絡學說密切相關。經絡系統包含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及無數絡脈,其中絡脈(橫脈)的作用在於聯繫表裡、滲灌氣血。若橫脈(絡脈)瘀阻,可能導致局部疼痛、腫脹或功能障礙,此時可透過刺絡放血或針灸橫紋處來疏通氣血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刺絡療法:針對絡脈瘀滯(如胃瘧),可於足陽明胃經或足太陰脾經的橫脈(絡脈)處刺血,以瀉邪熱。
  • 針灸取穴:如腰痛時,可選取膝後膕窩橫紋處的「委中穴」(屬足太陽膀胱經),刺血以緩解症狀。

橫脈的雙重涵義反映了中醫對人體結構的細緻觀察,無論是絡脈或橫紋,均體現了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的治療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