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梁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橫梁疝
橫梁疝為中醫病名,指患者自覺小腹有腫物直衝心胸,並伴隨劇烈疼痛、筋脈拘急之症。清代醫家鮑相璈於《驗方新編》卷六記載:「小腹有塊直衝心胸,叫號疼痛,止覺筋硬,此名橫梁疝……婦女患此最多。」此症多見於婦女,臨床表現以小腹脹痛、筋脈緊繃為主,嚴重時疼痛可上衝心胸,甚則影響呼吸與行動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橫梁疝之發病與肝經氣滯、寒凝筋脈密切相關。肝主筋,其經脈循行於少腹,若情志不暢、寒邪侵襲,或氣血運行不暢,則易導致肝經氣機阻滯,筋脈拘急,形成疝痛。此外,婦女因經產勞損,氣血虧虛,亦較易罹患此症。
治法與方藥
《驗方新編》記載一方:取補骨脂一斤,黑芝麻二兩,拌炒後篩去芝麻,將補骨脂研為細末,以酒為丸,每服三錢,開水送下。
方義解析
- 補骨脂:性溫味辛,歸腎、脾經,具溫腎助陽、散寒止痛之效,可緩解寒凝筋脈所致之疝痛。
- 黑芝麻:炒後可增強溫通之性,與補骨脂同炒,取其溫潤之效,助補骨脂行氣散寒。
- 酒製為丸:酒性溫通,能行氣活血,助藥力直達病所,加強散寒止痛之功。
此外,臨床亦可配合疏肝理氣、溫經散寒之方,如天台烏藥散或暖肝煎,以調理氣機,緩解筋脈拘急。
辨證要點
橫梁疝屬「疝氣」範疇,臨床需與其他疝症鑑別:
- 寒疝:以少腹冷痛、遇寒加重為特徵。
- 氣疝:多因情志不舒,氣機不暢所致,疼痛時輕時重。
- 橫梁疝:特點為小腹腫塊上衝心胸,筋脈拘急明顯。
此症治療當以溫通散寒、疏肝理氣為主,若兼氣血不足,可酌加當歸、川芎等養血和絡之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