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開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橫開瞖,又稱橫翳內障,屬中醫眼科病證範疇,首載於元代危亦林所撰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六。此病名源於其翳膜特徵——翳障呈橫向發展,遮蔽瞳神,影響目力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橫開瞖多因肝腎陰虛、虛火上炎,或風熱毒邪上攻目系所致。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或肝火上亢,皆可導致目失所養;腎精虧虛則瞳神失於濡潤,久而形成內障。此外,外感風熱毒邪,循經上擾清竅,亦可引發翳膜凝結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視物昏矇,如隔輕紗或薄霧,瞳神內可見橫向翳障,色白或微黃,邊緣不清。若兼肝火上炎,可伴目赤澀痛、頭暈耳鳴;若屬肝腎陰虛,則多見眼乾澀、腰膝酸軟等症。
證型辨析
- 肝腎陰虛型:翳障隱伏,視物模糊,兼見頭暈耳鳴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- 肝火上炎型:翳膜色赤,目痛拒按,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- 風熱壅盛型:翳障驟生,白睛紅赤,畏光流淚,舌紅苔黃,脈浮數。
古籍論述
《世醫得效方》將橫開瞖歸於「內障」範疇,與「圓翳內障」「冰翳內障」等並列,強調其翳膜橫貫瞳神之特徵。明代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進一步指出,此病「障從橫生,遮蔽神光」,治法當辨虛實,虛者滋肝腎,實者瀉火祛風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以內服湯藥為主,輔以針灸或外用點眼法。
- 肝腎陰虛:常用杞菊地黃丸、石斛夜光丸加減,滋養肝腎。
- 肝火上炎:選用龍膽瀉肝湯合羚羊角鉤藤湯,清肝瀉火。
- 風熱外襲:以銀翹散加減,疏風清熱退翳。
此病名現今臨床較少單獨使用,多歸入「內障」或「翳障」範疇辨治,然其橫向翳膜之特徵,仍為中醫眼科鑑別診斷之要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