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橫解
「橫解」一詞出自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,原文載:「因而飽食,筋脈橫解,腸澼為痔。」此處「橫解」意指筋脈因過度飽食、氣機壅滯而鬆弛、散解,進而導致氣血運行失常,引發腸道病變(如「腸澼」)或痔瘡等疾患。
中醫理論解析
-
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過度飽食易使脾胃運化失常,中焦氣機壅塞,導致氣血運行不暢。
- 筋脈失養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脾胃受損,則筋脈失於濡養,出現鬆弛、散解之態,即「橫解」。
- 氣血逆亂:氣機壅滯可進一步引發濕熱下注或血瘀,形成「腸澼」(痢疾或腸道潰瘍)或痔瘡。
-
與經絡的關係
- 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主司消化與肌肉筋脈的濡養。若飲食不節,經脈氣血橫逆,可能導致經絡氣血分布異常,形成局部瘀滯或鬆弛。
-
臨床延伸
- 筋脈橫解不僅指物理性的鬆弛,亦包含功能性的失調,如現代所稱的「胃腸動力障礙」或「靜脈曲張」。
- 此概念亦可聯繫到「脾主肌肉」理論,脾虛時肌肉張力減退,可能表現為臟器下垂(如胃下垂)或痔核脫出。
古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多次強調「飲食自倍,腸胃乃傷」,與「橫解」機制相呼應,說明過度飲食直接損傷脾胃,間接影響筋脈與氣血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在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,認為「橫解」是氣血不循常道的表現,需調理脾胃以復其常。
總結
「橫解」為中醫描述筋脈鬆弛、氣機逆亂的病理狀態,其成因與飲食、脾胃功能密切相關,並可延伸至多種氣血失調的病症。此概念凸顯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的核心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