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脾益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補脾益氣

補脾益氣,又稱補中益氣,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,指通過健脾之法調理氣虛證。中醫理論認為,脾胃屬「後天之本」,主司氣血生化之源。脾氣健運,則水穀精微得以充分運化,氣血充盈,五臟得養;反之,若脾虛失運,則氣血化生不足,常見倦怠乏力、食少腹脹、面色萎黃等氣虛之象。故補脾益氣實為補氣之根本,臨床多從調理脾胃入手,以助氣血生化。

理論基礎

  1. 脾胃與氣血的關係
    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。」脾胃協同將水穀轉化為精微物質,上輸於肺,化生為宗氣,並進一步布散全身,滋養臟腑經絡。若脾虛氣弱,運化失職,則氣血生成不足,衍生諸證。
  2. 氣虛證的表現
    氣虛常見症狀包括:

    • 肢體倦怠、少氣懶言
    • 食欲不振、脘腹脹滿
    • 大便溏薄、舌淡苔白
    • 脈象虛弱,尤以右關脈(候脾胃)為甚

常用方劑

  1. 四君子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

    • 組成:人參(或黨參)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
    • 功效:甘溫益氣,健脾和胃,為補氣基礎方,適用於單純脾氣虛弱之證。
  2. 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
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、當歸、陳皮、升麻、柴胡
    • 功效:益氣升陽,調補中焦,兼能舉陷,適用於氣虛下陷(如脫肛、子宮下垂)或長期勞倦傷脾者。
  3. 參苓白朮散
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山藥、扁豆等
    • 功效:健脾益氣,兼祛濕止瀉,適用於脾虛夾濕之泄瀉。

配伍要點

  • 補氣必兼健脾:如黃耆配白朮,增強運化之力。
  • 佐以行氣:如陳皮、砂仁,防補藥壅滯氣機。
  • 升舉清陽:如升麻、柴胡,助脾氣上升以固脫。

應用範圍

補脾益氣法不僅用於單純氣虛,亦廣泛應用於:

  • 慢性疲勞、病後體虛
  • 消化功能紊亂(如功能性消化不良)
  • 氣虛發熱(甘溫除熱法)
  • 臟器下垂(中氣下陷證)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治本」思想,強調調理脾胃以資生氣血,從而恢復整體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