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廣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橫廣走
病證名,指疔毒邪盛,深入血分,內攻臟腑之危重證候。此名出自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四,與「疔瘡走黃」同義,屬中醫外科急症範疇。
病因病機
橫廣走多因疔瘡初期失治,或擠壓、刺破傷口,致使毒邪未能外泄,反隨經絡內竄,入於營血,攻犯心包及臟腑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毒邪熾盛,正不勝邪」,導致氣血逆亂,陰陽失衡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原發疔瘡處突然瘡頂黑陷,周圍皮色暗紅,腫勢迅速擴散,界限不清。
- 全身症狀:高熱寒戰、煩躁譫語,或見神昏、頭痛嘔吐,甚則抽搐痙厥。舌質紅絳,苔黃燥,脈洪數或細數。
- 傳變特徵:毒邪可循經內攻,犯肺則喘咳胸痛,犯肝則脅痛黃疸,犯心則神昏譫妄,犯腎則尿閉浮腫。
與「走黃」之關係
「橫廣走」與「走黃」皆屬疔毒內攻之危候,然古籍中或有細微區分:
- 走黃:強調毒邪循血脈擴散,病勢迅猛,多見熱毒熾盛之象。
- 橫廣走:除毒邪流竄外,更突出「橫逆攻犯」之勢,臟腑受累更顯。然後世醫家常將二者互用,統歸疔毒內陷之重症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熱解毒、涼血瀉火」為主,佐以開竅熄風、通腑泄毒等法。常用方劑如黃連解毒湯合犀角地黃湯,高熱神昏者可加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丹。外治需避局部刺激,可敷貼清熱拔毒之品,如金黃散。
古籍論述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指出:「疔毒走散,橫廣入腹,命在頃刻。」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》亦載:「疔毒走黃,其變最速。」均強調此證凶險,需急治防變。
此症屬中醫「疔瘡逆證」之極端表現,臨床須辨明毒邪所犯之臟腑,對證施治,以遏其燎原之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