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橫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橫刺
橫刺為針刺手法之一,又稱「沿皮刺」或「平刺」,指針體與穴位皮膚表面呈約15°角刺入的針刺方式。此法主要適用於肌肉層較薄、下方緊貼骨骼的穴位,如頭部、面部、胸背等部位。此外,在進行「透穴刺法」時,亦常採用橫刺,以達到一針透多穴的效果。
中醫理論與應用
- 適應部位
橫刺多用於皮肉淺薄之處,如頭部的百會、印堂,胸部的膻中,以及背部的特定穴位。此類穴位下方為硬骨,若直刺或斜刺易傷及骨膜,故以橫刺為宜。 - 針刺方向與補瀉
橫刺的方向需根據穴位特性及治療目的調整:- 順經而刺:針尖朝向經絡循行方向,多用於補法,以助氣血運行。
- 逆經而刺:針尖逆經絡方向,多用於瀉法,以疏導滯氣。
例如,針刺頭維穴時,可沿頭皮橫向進針,以調和局部氣血。
-
透穴刺法的運用
橫刺常見於透穴手法,如地倉透頰車、太陽透率谷等,透過一針貫穿兩穴,增強經氣流通,提高療效。此法在治療面癱、偏頭痛等病症時尤為重要。
與其他刺法的區別
- 直刺:針體垂直皮膚,適用於肌肉豐厚處,如四肢穴位。
- 斜刺:針體與皮膚呈45°角,用於避開血管或內臟。
- 橫刺:角度最淺,專為皮薄骨顯之處設計。
橫刺體現中醫「因位施術」的原則,結合經絡理論與補瀉手法,廣泛應用於臨床,尤其擅長調理頭面疾患與淺層氣血阻滯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