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胻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胻毛
胻毛,指生長於小腿部位的汗毛,屬中醫體表觀察的重要內容之一,其生長狀態與氣血盛衰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陰陽二十五人》提及:「血少氣多則胻毛少」,揭示胻毛的多寡可反映人體氣血平衡狀況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氣血與胻毛的關係
中醫認為「髮為血之餘」,體毛生長依賴氣血濡養。胻毛稀少者,多因血虛不足以滋養毛竅,或氣盛化熱,耗傷陰血所致;反之,胻毛濃密者,常提示氣血充盛,或濕熱內蘊、毛竅疏泄過度。 - 經絡聯繫
小腿部為足三陰經(脾、肝、腎)與足三陽經(胃、膽、膀胱)循行所過,尤其脾主肌肉、肝藏血、腎主生殖,故胻毛異常可能與相關臟腑功能失調有關。例如:- 脾胃虛弱:氣血生化不足,胻毛稀疏枯槁。
- 肝血虧虛:毛失所養,常見胻毛脫落或細軟。
- 濕熱下注:足陽明胃經濕熱壅滯,可致胻毛粗硬濃密,伴見皮膚油膩。
-
體質辨識
《靈樞》將胻毛納入「二十五人」體質分類,如「火形之人」氣盛血燥,胻毛可能偏少而硬;「土形之人」氣血豐沛,胻毛多勻稱茂密。
臨床意義
古代醫家通過觀察胻毛輔助診斷,如:
- 氣血兩虛:胻毛稀少易折,色淡無澤,多見於久病或失血者。
- 瘀血內阻:局部胻毛脫落,或伴見皮膚甲錯,提示經絡瘀滯。
- 先天稟賦:胻毛先天稀疏者,或與腎精不足相關,常見於發育遲緩之證。
胻毛雖為體表細微之象,然其變化實為內在氣血陰陽之外顯,於中醫診察中具一定參考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