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胻骨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胻骨傷
胻骨傷為中醫骨傷科病名,指脛骨與腓骨幹部發生骨折之病症,見載於《醫宗金鑑‧正骨心法要旨》。胻骨即今解剖學所稱之「脛腓骨」,其中脛骨為主幹,腓骨輔佐之。此症多因跌仆、碰撞或外力擊打所致,臨床表現依骨折形態與程度而異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胻骨傷屬「跌打損傷」範疇,外力直接或間接作用於肢體,導致骨斷筋傷,氣血瘀滯。《正體類要》云:「跌扑傷損,氣血凝滯,腫痛不消。」骨折後,局部經脈受損,血溢脈外而成瘀,瘀阻則腫痛;若骨折端刺破皮肉,則成「開放性骨折」,易感外邪,加重病情。
臨床表現
- 腫脹疼痛:骨折處氣血瘀阻,經絡不通,故見腫脹劇痛,拒按。
- 功能喪失:患肢無法負重或活動,甚則出現異常屈曲或旋轉。
- 骨聲與異常活動:若骨折端摩擦,可聞及「骨擦音」,觸診時有假關節樣活動。
- 開放性損傷:骨折端刺破肌膚,可見創口出血,或骨鋒外露,易併發感染。
骨折分類
依《醫宗金鑑》所述,胻骨傷可分:
- 單斷與雙斷:單一脛骨骨折,或脛腓骨雙骨折。
- 橫斷、斜斷或粉碎:骨折線走向不同,影響復位難易。
- 移位與無移位:骨折端是否錯位,關係治療策略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胻骨傷強調「手法復位、固定調養、藥物輔助」三者並行,具體如下:
- 手法整復
- 無移位者:直接以小夾板固定,維持骨位。
- 移位者:先以麻醉緩解疼痛,再施以「拔伸牽引」「端提擠按」等手法,使斷骨復位。若脛腓骨雙折且不穩定,可配合跟骨牽引術,防止再移位。
-
外固定術
- 採用杉樹皮或柳木夾板縛扎,重點加壓骨折處,並以軟墊保護骨突部位。開放性骨折需先清創縫合,再行固定。
-
內服藥物
- 初期(瘀血期):服「復元活血湯」加減,以當歸、紅花、桃仁等活血化瘀,消腫止痛。
- 中期(接骨期):改服「正骨紫金丹」,含血竭、乳香、沒藥等,促進骨痂生成。
- 後期(補益期):若氣血虛弱,可酌用「八珍湯」或「補腎壯筋湯」,強健筋骨。
-
功能鍛煉
固定期間需循序漸進活動足趾、踝關節,防止肌肉萎縮;後期逐步負重行走,以利氣血流通,加速癒合。
古籍參考
《醫宗金鑑》強調:「手法者,誠正骨之首務」,指出復位需「手摸心會」,並配合藥物與固定。此外,《傷科匯纂》亦載胻骨傷需「審其輕重,或手法或牽引」,顯示古代醫家對此症已有系統認識。
胻骨傷之治療,體現中醫「動靜結合」「筋骨並重」的理念,結合辨證用藥與手法整復,以達骨正筋柔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