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胻骨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胻骨傷,又稱脛腓骨幹骨折,是指脛骨和腓骨幹骨折的總稱。胻骨包括脛骨和腓骨,兩者均為長骨,位於小腿前外側,起於髂骨內下部,止於距骨上端。脛骨是小腿的主要負重骨,腓骨則起到穩定小腿的作用。胻骨傷多因跌打、碰撞所致,臨床上可分為單斷、雙斷或橫斷、斜斷等。

胻骨傷的症狀主要包括患肢局部腫脹、疼痛,甚至折骨鋒穿皮肉,功能喪失,也可有異常活動及骨聲。無移位者,可用小夾板固定直至骨折愈合;如移位者可在麻醉下進行手法整復,用夾板固定,可配以跟骨持續牽引;如屬開放性骨折,可行徹底清創術儘快閉合傷口後複位,然後夾縛固定。

用藥初服復元活血湯,腫痛減輕後服正骨紫金丹,治療期間應根據不同骨折情況適時進行功能鍛煉。

胻骨傷的古籍記載如下:

《醫宗金鑒》卷八十八:“胻骨傷,跌打損傷,脛腓骨幹骨折者。其症腫脹疼痛,折骨鋒穿皮肉,功能喪失,或有異常活動及骨聲。治宜復元活血湯,腫痛減輕後服正骨紫金丹。治療期間應根據不同骨折情況適時進行功能鍛煉。”

胻骨傷的預後一般良好,但如治療不當或合併其他損傷,則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患者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