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脾攝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補脾攝血是指使用補脾的方法治療脾不統血、氣不攝血所致的出血證候。這些證候包括便血、尿血、肌衄、齒衄,或月經過多,崩漏等。患者的血色淡質稀,且伴有少氣懶言,神疲倦怠,食少便溏,面色白光,舌淡,脈細弱等症狀。治療上常使用歸脾湯加減,以補脾益氣,健脾和胃,統血止血。

補脾攝血的理論基礎是脾主統血,氣能攝血。如果脾虛則氣虛,氣虛則不能攝血,因此脾虛會導致出血。治療上的原則是補脾益氣,健脾和胃,統血止血。常用的方劑有歸脾湯、四君子湯、補中益氣湯等。

補脾攝血的臨床應用相當廣泛,可用於治療各種脾虛出血證,例如便血、尿血、崩漏、月經過多等。在應用時,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施治,才能獲得良好的療效。

以下是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中關於補脾攝血的論述:

  • 脾虛會導致血不統,出現崩漏、月經過多、便血、尿血等症狀。治療上應該補脾攝血,方劑可使用歸脾湯加減。
  • 崩漏是血不歸經,導致崩下症狀。治療上應該補脾攝血,方劑可使用歸脾湯加減。
  • 月經過多是血不歸經,導致經水過多的症狀。治療上應該補脾攝血,方劑可使用歸脾湯加減。
  • 便血是血不歸經,導致便下血的症狀。治療上應該補脾攝血,方劑可使用歸脾湯加減。
  • 尿血是血不歸經,導致尿中帶血的症狀。治療上應該補脾攝血,方劑可使用歸脾湯加減。

補脾攝血是中醫治療脾虛出血證的常用方法,臨床上有確切的療效。然而,在應用時應該注意辨證施治,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