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脾攝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補脾攝血

補脾攝血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「補氣攝血」或「補益攝血」範疇,指通過補益脾氣以固攝血液,適用於脾不統血、氣虛失攝所致的出血證候。中醫認為,脾主統血,若脾氣虛弱,則統攝無權,血不循經而外溢,引發多種出血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脾為後天之本,氣血生化之源,亦具統血之能。若因勞倦過度、飲食不節、久病耗傷等因素導致脾氣虧虛,則氣不攝血,血溢脈外,表現為各種慢性出血。此類出血多血色淡、質稀,伴隨氣虛之象,與實熱或血瘀所致之血色鮮紅、質稠有別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出血症狀:常見便血(如遠血)、尿血、皮下出血(肌衄)、齒衄,或婦女月經過多、崩漏等。
  • 氣虛見證:血色淡而質稀,兼見少氣懶言、神疲倦怠、食少便溏、面色㿠白、舌淡、脈細弱等脾虛徵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補脾益氣,攝血止血」為原則,首重恢復脾之統血功能。代表方劑為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,組成包含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甘草補脾益氣,當歸、龍眼肉養血,酸棗仁、遠志安神,木香理氣醒脾,可酌加阿膠、仙鶴草、棕櫚炭等以增強止血之效。若偏於中氣下陷者,可配合補中益氣湯升提固攝;若兼陽虛者,則佐以炮薑、艾葉溫經止血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補脾攝血之法,體現「治病求本」思想,非單純止血,而是透過補氣以復其統血之職。此與「涼血止血」、「化瘀止血」等法迥異,關鍵在於辨明出血屬虛屬實。此外,脾與氣血關係密切,臨床上慢性出血日久亦可能進一步耗傷氣血,形成虛實夾雜之證,需靈活調整治則。

此治法廣泛應用於現代醫學診斷之功能性子宫出血、消化道出血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屬脾不統血者,展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