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胻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胻骨
胻骨,又稱「(骨行)骨」,為中醫解剖學之名詞,主要對應現代醫學之脛骨,或泛指小腿部位之脛骨與腓骨。其名早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循行所過之處,與經絡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一、古典醫籍之記載
- 《素問·骨空論》
提及「胻骨空在輔骨之上端」,意指胻骨之骨孔位於輔骨(腓骨)上端,此處為氣血灌注之要道,與針灸取穴相關。 - 《靈樞·本輸》
載「下陵,膝下三寸,胻骨外三里也」,明確指出足三里穴之位置在胻骨外側,屬足陽明胃經,反映胻骨與經絡之聯繫。 - 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
進一步區分胻骨結構:「胻骨者,俗名臁脛骨也。其骨兩根,在前者名成骨,又名骭骨(脛骨),形粗,為膝外突出之骨;在後者名輔骨(腓骨),形細,位膝內側。」說明古人已認知小腿由脛、腓二骨構成,且以形態粗細區分。
二、中醫理論中的功能與關聯
- 經絡循行
胻骨外側為足陽明胃經、足少陽膽經所過,內側則有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及足少陰腎經分布,故胻骨損傷或病變可能影響相應經脈氣血,導致下肢痿痺、腫痛等症。 - 與臟腑關係
中醫認為「腎主骨」,胻骨之強健與腎精充盛相關;若腎虛精虧,可現骨軟無力或骨折難癒。此外,胃經多氣多血,胻骨外側肌肉豐厚處(如足三里)常作為調理脾胃之要穴。 - 傷科應用
古代傷科將胻骨骨折稱為「骭骨骨折」或「輔骨骨折」,治療時需依部位辨別。如《傷科匯纂》強調復位後以杉木板固定,並內服活血化瘀之劑,以助骨痂生長。
三、現代中醫之延伸認識
現代中醫結合解剖學,明確胻骨即脛骨與腓骨之合稱,臨床常見相關病症如「胻痠」(小腿痠軟無力)、「胻腫」(脛前水腫)等,多從肝腎虧虛、氣滯血瘀或濕熱下注論治。針灸選穴常取陽陵泉(腓骨小頭前下方)、懸鐘(腓骨後緣)等,以調暢膽經氣機。
綜言之,胻骨於中醫理論中兼具結構與功能意義,既為肢體支撐之骨,亦為經絡氣血輸布之通道,其診治需結合臟腑、經絡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