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子
黑子,又稱「面黑子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載於明代陳實功所著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此症以面部皮膚出現黑色斑點或小結節為主要特徵,其形如黴,色澤深暗,故而得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黑子的形成與內在臟腑功能失調、氣血運行不暢密切相關。主要病機可分為以下幾類: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,導致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血凝滯於肌膚。
- 腎虛精虧:先天不足或後天耗傷,腎精虧虛,不能上榮於面,肌膚失養,濁陰凝滯而成黑子。
- 風邪外襲:風熱或風寒之邪客於肌表,與氣血相搏,鬱而化熱,燔灼營血,致使色素沉著。
臨床表現
黑子多發於面部,呈點狀或小片狀分布,色澤黝黑,表面平滑或略隆起,觸之無痛癢,日久可能逐漸增大。其與「雀斑」「黧黑斑」等病症有別,後者多與日光曝曬或妊娠相關,而黑子則更偏向於內在氣血失調所致。
治法與方藥
中醫治療黑子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為原則,根據證型不同,治法各異:
- 氣滯血瘀:宜活血化瘀、疏肝理氣,方選柴胡疏肝散合桃紅四物湯加減。
- 腎虛精虧:宜補腎填精、滋陰養血,方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化裁。
- 風邪客表:宜祛風清熱、涼血解毒,可選消風散加牡丹皮、赤芍等。
外治方面,傳統中醫亦採用點痣法,以腐蝕性藥物如鴉膽子、石灰等局部塗敷,但需謹慎操作,以免留痕。
古籍考據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黑子屬「黴黑所染」,後世醫家進一步闡發其與「血滯」「腎虛」之關聯。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載有「黑痣」相關論述,認為其「由經絡之血凝滯而成」。
黑子一症,雖非重症,然影響容貌,且可能反映內在失衡,故中醫強調從整體調理入手,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