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珠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珠翳

病證名,見於南京中醫學院《中醫學概論》,即「蟹睛」之別稱。此證屬中醫眼科範疇,多因肝膽火熾、風熱上攻,或陰虛火炎,灼傷黑睛(角膜),致睛珠破損,內裹神膏(房水或玻璃體)從破口突出,狀如蟹睛,故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膽火熾:情志鬱結,化火傷陰,火性上炎,燔灼黑睛,破損成翳。
  2.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外襲,循經上犯目竅,與內火相搏,腐蝕睛珠。
  3. 陰虛火旺:久病耗傷肝腎之陰,虛火內生,上擾目絡,睛失濡養而潰破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黑睛表面潰瘍穿孔,內裹神膏外溢,形成透明或混濁之凸起,形似蟹目。
  • 伴目赤疼痛、畏光流淚、視物模糊,甚則睛珠塌陷,失明。
  • 舌脈多見舌紅苔黃,脈弦數(實火)或細數(虛火)。

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蟹睛,黑睛破損,中裹膏凸,狀若蟹目,急宜瀉肝。」指出此證與肝經實火相關,治當清瀉肝膽。

辨證要點

  • 實證:發病急驟,睛珠凸起色青黑,伴頭痛口苦,脈弦有力,屬肝膽火熾。
  • 虛證:病程遷延,翳陷難斂,目乾澀,舌紅少苔,脈細數,屬陰虛火炎。

相關病證鑑別

  • 凝脂翳:黑睛生翳,色白如凝脂,未穿孔,無神膏外溢。
  • 旋螺突起:睛珠整體凸出,多因外傷或先天所致,非潰破形成。

此證記載與「蟹睛」互通,古籍多統稱,然細究之,黑珠翳更強調「翳」之病位與形態,而蟹睛側重病狀比喻,二者實為一證之異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