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珠

黑珠,又稱黑睛,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明代鄧苑所著《一草亭目科全書》。此名詞專指眼球前部透明而色澤深黑的部分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角膜及其周緣的深色區域。

中醫理論中的黑珠

在中醫臟象理論中,黑珠屬所主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其中,肝開竅於目,肝血與肝氣之盛衰直接影響黑珠的潤澤與功能。若肝陰不足或肝火上炎,可致黑珠乾澀、赤脈侵睛,甚則生翳障。

黑珠與五輪學說

中醫五輪學說將眼部劃分為五部分,分別對應五臟:

  • 風輪:即黑珠,屬肝。
  • 其他四輪(氣輪、血輪、水輪、肉輪)則分屬肺、心、腎、脾。

黑珠(風輪)為肝之外候,其病變多與肝經風熱、肝血虛耗或肝陽上亢相關。例如「聚星障」(角膜點狀浸潤)或「凝脂翳」(化膿性角膜炎),中醫認為其病機常與肝經鬱火或外感風熱毒邪有關。

黑珠的生理與病理

  1. 生理特徵:健康狀態下,黑珠應清澈透亮,無混濁或赤絲纏繞,視物清晰。
  2. 病理表現
    • 赤脈貫睛:肝火上炎或心火乘肝,可見黑珠周緣血絡密布。
    • 黑睛生翳:肝陰不足或外感風熱,角膜出現星點狀或片狀混濁,影響視力。
    • 畏光流淚:肝經風熱或肝膽濕熱,可致黑珠敏感、刺痛伴淚出。

古籍記載與延伸

除《一草亭目科全書》外,《銀海精微》《審視瑤函》等眼科專著亦詳述黑珠病證。如「黑睛如珠」描述角膜潰瘍後遺的葡萄腫,「蟹睛」指虹膜脫出,均屬黑珠病變範疇。

綜言之,黑珠在中醫理論中不僅為解剖結構,更是肝臟功能的外顯,其病機治療多從調肝入手,結合整體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