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痣
黑痣,又稱「面黑子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一,為皮膚表面常見之色素沉著現象。中醫認為,黑痣多由先天稟賦或後天氣血運行失調所致,與經絡氣血之滯澀密切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先天因素:稟賦不足,腎精虧虛,致使氣血凝滯,積聚於肌膚而成。
- 後天失調:情志不遂、飲食不節或外邪侵襲,導致氣血瘀阻,經絡不暢,痰濕濁邪凝結於皮表,日久形成黑痣。
- 風邪外襲: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面黑子者,風邪搏於血氣,變化所生」,意指風邪與血氣相搏,鬱而化熱,灼傷津液,瘀滯成痣。
臨床表現
黑痣多呈點狀或片狀,色澤深黑或褐黃,大小不一,或凸起或平坦,常見於面部、頸項及四肢等部位。其形態、色澤可因個人體質及病機差異而變化。
中醫辨證
- 氣滯血瘀型:痣色深暗,邊緣清晰,伴見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- 痰濕凝結型:痣體肥厚,色澤灰褐,多見於體豐痰盛者,舌苔膩,脈滑。
- 風熱鬱表型:痣色偏紅褐,或伴輕微瘙癢,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。
古籍記載
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黑痣為「血氣不和,風邪外搏」所致,強調內外因交互影響之病機。後世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闡述其與臟腑功能失調之關聯,尤重肝鬱氣滯及脾虛濕蘊之影響。
附:相關名詞
- 面黑子:即黑痣之別稱,專指生於面部者,古籍多歸因於風邪與血氣相搏。
- 血痣:色紅如朱,多因肝經怒火鬱結,血熱妄行,溢於肌表所致,與黑痣之病機有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