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靨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靨子

黑靨子,又稱「面皯」、「黑子」,屬中醫外科常見之皮膚病症,首載於《外科證治準繩》卷五。其特徵為皮膚表面出現褐色或淡黑色斑點,大小不一,小如針尖,大若綠豆,微凸於皮表,多散佈於顏面,亦常見於頸部、手背等曝露部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黑靨子之形成與「風邪外襲」、「氣血失和」及「經絡瘀滯」密切相關。風邪侵襲肌表,鬱久化熱,熱毒蘊結;或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;又或脾虛濕盛,濁陰上泛,皆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色素沉著於肌膚,形成黑靨。此外,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陽明主面」,若陽明經氣血虧虛,亦易使面部氣血失養,久而化生斑點。

外治之法

歷代醫家多以蝕腐去靨為外治主法,如《外科證治準繩》所載方劑:

  • 風化石灰合花鹼方:取風化石灰30克、花鹼15克,研極細末,以少量清水調為糊狀,以竹籤蘸藥點塗靨上,數次即可蝕去。此法利用石灰之腐蝕性與花鹼(即碳酸鈉)之軟堅散結作用,使靨子脫落,然須謹慎操作,免傷周遭肌膚。

內治調理

若見氣血瘀滯者,可輔以活血化瘀之品,如《醫宗金鑒》桃紅四物湯加減;肝鬱者用柴胡疏肝散;脾虛濕蘊者投以參苓白朮散。然內服方藥需依個體證型辨治,非通治之法。

黑靨子若無礙儀容,可不予處理,蓋其多屬良性,無需過慮。歷代醫籍強調「治外必本於內」,故調理臟腑氣血,方為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