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可去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補可去弱

「補可去弱」為中醫治療法則之一,意指運用補益藥物調養人體氣血陰陽之不足,以改善虛弱病證。此理論源於《湯液本草》卷上所述:「補可以去弱,人參、羊肉之屬是也。」強調透過補法,針對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等不同虛證,選用相應藥材以恢復機體平衡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「虛則補之」,人體正氣虧虛時,臟腑功能衰退,表現為神疲乏力、面色蒼白、畏寒肢冷或潮熱盜汗等症狀。此時需依虛證類型施補:

  1. 補氣:適用於氣虛證,如倦怠懶言、食少便溏,常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等。
  2. 補血:針對血虛證,見面色萎黃、心悸失眠,當歸、熟地、阿膠為代表。
  3. 補陰:滋養陰液,改善陰虛內熱之乾咳、眩暈,如麥冬、生地、龜板。
  4. 補陽:溫補陽氣,緩解陽虛畏寒、腰膝冷痛,常用附子、肉桂、鹿茸。

經典應用

《湯液本草》以人參、羊肉為例,闡明補益之效:

  • 人參:大補元氣,尤善治脾肺氣虛及氣脫危證,如獨參湯急救氣隨血脫。
  • 羊肉:性溫味甘,屬血肉有情之品,能溫中補虛,療產後虛羸或腎陽不足。

配伍與劑型

補法需辨證精準,避免「誤補益疾」。例如:

  • 氣血雙補:八珍湯(四君子湯合四物湯)兼顧氣血兩虛。
  • 陰陽並調:腎氣丸以附子、桂枝配地黃,溫陽中寓滋陰。
    補劑形式多元,含湯劑、膏方、藥膳等,如當歸生薑羊肉湯即食療典範。

與其他治法關係

補法常與「瀉」、「和」等法並用。如「補中寓瀉」,六味地黃丸以熟地補腎陰,佐澤瀉瀉腎濁,防滋膩礙胃。此外,虛中夾實者需先攻後補或攻補兼施,如黃龍湯於攻下中佐人參扶正。
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以平為期」的核心思想,透過補益調動人體自癒機能,達致陰平陽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