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靨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靨疔
黑靨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疔瘡之一類,其特徵為瘡面色澤紫褐,狀如黑靨(即皮膚上深色斑點),故名。此症首載於《外科正宗》卷二,認為其病因多由腎經毒火內蘊,外發於肌膚所致。
病因病機
黑靨疔之形成,主要與腎經鬱熱、毒火熾盛相關。腎主水,若腎陰不足,虛火內熾,或外感毒邪,蘊結於經絡,則化熱成毒,發為疔瘡。此症好發於耳竅、胸腹、腰背等偏僻軟肉之處,因這些部位氣血運行較緩,易使毒邪滯留。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患處可見黑斑紫瘡,色澤深暗,毒邪迅速蔓延,串及皮膚,漸次攻入肌肉。瘡面頑硬如釘,疼痛劇烈,甚則痛徹骨髓。若病情加重,可出現手足青紫、驚悸心煩等全身症狀;瘡面軟陷成孔,深潰難癒,甚則目睛透露(即眼神散亂,反映毒邪內攻之危象)。
治療原則
- 清熱解毒:以瀉腎經毒火為主,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等方加減。
- 滋陰降火:因腎陰虧虛為本,需兼顧滋養腎水,如知柏地黃丸、六味地黃丸等,以清虛熱、固根本。
- 外治法:初期可外敷清熱拔毒之藥,如金黃散、玉露散;若已潰膿,則需提膿祛腐,選用九一丹、生肌玉紅膏等。
禁忌與調護
此症忌用峻下之法,恐傷正氣,反致毒邪內陷。治療時須注重養陰清熱,避免過用苦寒而耗傷腎陰。
黑靨疔屬外科重症,其辨證需結合整體狀況,若毒邪內攻,易致走黃(即疔毒走散,內攻臟腑),故早期診治尤為關鍵。歷代醫家強調,此症須從腎論治,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