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夜精明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夜精明證
病證名,指患者於夜間視物清晰,而白晝反覺視物模糊之症候,又稱「黑夜睛明癥」或「白晝青盲癥」。此證違背人體「晝明夜晦」之自然規律,屬陰陽失調之病態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云:「人體天地之陰陽,晝明夜晦理之常也,今晦冥之中倏忽見物,是背於陰陽矣。」明確指出此證與陰陽失衡相關。
病因病機
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闡述其病機:「腎水不足,虛陽僭上故耳。若不滋腎水以溢真陰,則水不升而火不降,神光失序,不能收藏,故黑暗睛明。」此證多因腎陰虧虛,真陰不足,導致虛陽上浮,擾亂目絡。腎主水,藏精,為先天之本,若腎水不足,則無法上濟於目,致使目失濡養;同時,虛火亢盛,上擾清竅,神光不得內斂,故於白晝陽氣旺盛之時,反覺視物昏蒙,而夜間陰氣漸盛,虛火稍斂,反見視物清晰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「滋養腎陰,潛降虛火」為原則,使水火既濟,陰陽復歸平衡。
-
內治方藥:
- 主方選用杞菊地黃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、枸杞子、菊花)加減。
- 若虛火偏亢,可加知母、黃柏以清降相火;
- 若兼肝血不足,可加當歸、白芍以養血柔肝;
- 若兼氣虛,可加黨參、黃耆以益氣升清。
- 亦可選用明目地黃丸或左歸丸等滋補腎陰之劑,隨證化裁。
- 主方選用杞菊地黃丸(熟地黃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牡丹皮、茯苓、枸杞子、菊花)加減。
-
針灸療法:
- 取穴以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為主,配合局部穴位以調和氣血。
- 主穴:光明(足少陽膽經)、足三里(足陽明胃經)、太溪(足少陰腎經)、三陰交(足太陰脾經)。
- 配穴:肝俞、腎俞以補益肝腎;睛明、攢竹以通絡明目。
- 針法以補瀉兼施為主,滋陰潛陽,調和陰陽。
- 取穴以足少陰腎經、足厥陰肝經為主,配合局部穴位以調和氣血。
中醫理論延伸
此證與「雀目」(夜盲)恰好相反,後者因肝血不足或脾虛氣弱,導致夜間視物不清,而白晝如常。二者雖皆與目疾相關,但病機迥異,治法亦不同。黑夜精明證重在補腎陰、降虛火,而雀目則以養肝血、健脾氣為主,臨床須詳加辨證。
此外,此證與「瞳神緊小症」、「視瞻昏渺」等眼疾亦有區別,後者多因肝鬱化火或痰濕上蒙所致,病位偏實,而黑夜精明證則以虛證為本,虛陽浮越為標,治療時不可混淆。
總而言之,黑夜精明證為中醫眼科特殊病證,其機理深涉腎陰不足與陰陽失調,治療需緊扣「滋陰降火」之大法,方能標本兼顧,恢復目絡之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