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眼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眼病

黑眼病為中醫眼科證名,泛指黑睛(即角膜與虹膜部位)所生之病痛。黑睛屬肝,在五輪學說中為「風輪」,與肝膽經絡相繫,故其病變多與肝膽功能失調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邪氣:風熱或風寒之邪外襲,上攻目竅,滯留黑睛,導致氣血壅滯,發為疼痛、紅赤、畏光等症。
  2. 肝膽火熾:情志失調或飲食不節,致使肝膽火盛,循經上炎,灼傷黑睛,可見眼痛劇烈、抱輪紅赤(角膜周圍充血)。
  3. 陰虛火旺:肝腎陰虧,虛火上擾,黑睛失養,症見眼乾澀痛、視物昏朦,或見黑睛生翳。
  4. 濕熱蘊結:脾胃濕熱內蘊,熏蒸肝膽,濕濁上泛,侵蝕黑睛,可致黑睛潰瘍、糜爛,並伴黏濁分泌物。

臨床表現

黑眼病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黑睛疼痛,或脹痛、刺痛,甚則牽連頭額。
  • 畏光流淚,目赤難睜。
  • 黑睛表面或見雲翳、星點潰瘍,甚則凝脂翳(化膿性角膜潰瘍)。
  • 視物模糊,若病久不癒,可致黑睛瘢痕,影響視力。

證型辨治

中醫依病因病機,將黑眼病分為以下常見證型:

  1. 風熱犯目

    • 主證:黑睛猝痛,畏光流淚,白睛紅赤,或伴頭痛發熱。
    • 治法:疏風清熱。
    • 方藥:銀翹散加減,或選用羌活勝風湯
  2. 肝膽火熾

    • 主證:眼痛劇烈,抱輪紅赤,黑睛生翳潰陷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法:清瀉肝膽。
    • 方藥:龍膽瀉肝湯為主,若熱毒熾盛,可合黃連解毒湯
  3. 陰虛火炎

    • 主證:眼痛隱隱,乾澀不適,黑睛翳障時輕時重,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。
    • 方藥:知柏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  4. 濕熱蘊蒸

    • 主證:黑睛糜爛,分泌物黏稠,病程纏綿,胸悶苔膩。
    • 治法:化濕清熱。
    • 方藥:三仁湯甘露消毒丹加減。

外治法

中醫治療黑眼病,除內服藥物外,亦重視局部療法:

  • 熏洗法:選用蒲公英菊花等清熱解毒之品煎湯熏眼。
  • 點眼藥:傳統中藥製劑如黃連液珍珠明目液,可清熱退翳。
  • 針灸:取穴如睛明絲竹空太衝等,以疏調肝膽經氣。

黑眼病之辨治,需結合全身症狀與局部表現,審證求因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