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眼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眼
黑眼為人體解剖名稱,出自《靈樞·大惑論》:「筋之精為黑睛。」此處所言「黑睛」即為黑眼,屬中醫眼科重要概念之一。
中醫理論中的黑眼
在中醫理論中,黑眼屬「五輪」學說中之「風輪」,與肝臟相應。《銀海精微》云:「黑睛屬肝,為風輪。」肝主筋,其精華上注於目,形成黑眼,故黑眼之健康與肝臟功能密切相關。肝氣調和,則黑眼神光充沛;若肝血不足或肝火上炎,則易致黑眼病變。
生理功能
黑眼位於眼珠前部,質地透明而色澤深黑,主要功能為保護瞳神(瞳孔),並參與視物之調節。其結構對應現代醫學之「角膜」及部分「虹膜」,但中醫更強調其與肝經之聯繫。
病機與證候
黑眼病變多與肝膽相關,常見證候如下:
- 肝火上炎:黑眼紅赤、脹痛,伴頭痛、口苦,舌紅苔黃。
- 肝陰不足:黑眼乾澀、視物昏花,兼見眩暈、耳鳴。
- 風熱外襲:黑眼生翳(如聚星障),畏光流淚,目赤癢痛。
經典論述
- 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指出:「黑睛屬肝,肝受風熱,則昏暗疼痛。」
- 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闡述:「黑睛高聳,或生白膜,皆肝膽火熾之候。」
總結
黑眼在中醫理論中不僅為局部組織,更反映肝膽功能狀態。其病機多責之於肝,治療上常從疏肝、清火、養陰等法著手,以恢復其正常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