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陷
黑陷為中醫痘疹(如天花、水痘等)診療中的專有名詞,屬「五陷」之一,首見於明代《幼科全書》。其特徵為痘瘡根部(暈腳)乾枯無潤澤,中央凹陷處呈現黑色,形如臍窩,故又稱「黑臍」。此症多因毒火熾盛,內灼營血,致使氣血耗傷,瘡毒不得透發,反陷於內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黑陷的形成與「火毒內攻」「營血枯涸」密切相關:
- 毒火熾盛:外感疫癘之邪,或內熱素盛,邪毒化火,燔灼氣血,瘡毒不得外透,反內陷於血分。
- 營血虧損:熱毒耗傷陰血,致痘瘡失於濡養,根部乾枯,色轉晦暗;血熱成瘀,則見黑陷如炭。
- 氣虛不托:若患者元氣虛弱,無力托毒外出,亦可能加速痘瘡內陷,轉為危候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痘瘡根部乾枯萎縮,中央凹陷處色黑,周邊或伴紅赤腫硬。
- 兼症:高熱煩躁、口渴引飲、舌質紅絳、苔黃燥或焦黑,脈洪數或沉實。
- 危重徵兆:若黑陷迅速蔓延,瘡色紫黑如煤,並見神昏譫語,多提示毒陷心包,病情險惡。
治法與方藥
治則以涼血解毒、泄火清營為主,佐以透邪托毒。
- 主方:
- 清瘟敗毒飲(《疫疹一得》):合犀角地黃湯、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三方之效,重用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熱,黃連、黃芩瀉火解毒,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生地涼血滋陰,赤芍、丹皮活血散瘀,連翹、玄參透熱轉氣。
- 加減:
- 若陰傷甚者,加麥冬、天花粉養陰生津。
- 瘀熱明顯者,加紫草、紅花活血透毒。
- 氣虛不托者,可酌加人參、黃芪扶正托邪(需辨明虛實,避免助火)。
相關理論延伸
黑陷與「紫陷」「白陷」等同屬痘瘡逆證,然黑陷因熱毒更甚,預後多凶險。明代《痘疹心法》強調:「黑者,火之極色,乃毒火錮結之象」,需急瀉火毒以救陰液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痘疹心法要訣》進一步區分「黑陷」與「倒陷」,指出黑陷多屬血熱毒盛,而倒陷則因氣虛不攝,治法迥異。
此症雖多見於古典痘疹文獻,然其辨證思路——即「透邪外達」與「涼血護陰」的權衡,對現代中醫治療熱性病證(如重症皮膚病、感染性疾病)仍有借鑑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