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水
黑水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病名,屬「十水」分類之一,首見於《中藏經·論水腫脈證生死候》。其病機根源於腎,臨床特徵以足部先見浮腫為主要表現,漸次蔓延。以下分述其理論內涵及相關中醫見解。
病機與證候
黑水之成,中醫認為與腎氣虛衰、水液代謝失常密切相關。《中藏經》指出「其根起於腎」,強調腎陽不足或腎失開闔,致水濕內停,濁陰之氣上泛,故見膚色暗滯、腫勢沉困。其腫多從足脛始發,因陰邪趨下,與腎經循行相應,甚者可波及腹部,伴見小便不利、腰膝酸冷等腎系症狀。
與「十水」之關係
「十水」為古代對水腫病的分類法,除黑水外,尚有青水、赤水、黃水等,各以臟腑病機及體徵相區別。此分類法源自早期中醫理論,以五行配屬五臟,推演水腫之多元表現。然明清以降,醫家多改採「陰水」「陽水」二分,或按肺、脾、腎三臟辨治,十水之名遂漸少用,然其對理解水腫病機演變仍有參考價值。
治法與用藥思路
雖黑水之專名後世罕用,然其腎源性水腫之特質,仍可見於當代中醫辨證。歷代醫家對類似證候之治療,多以溫補腎陽、利水滲濕為法,如真武湯、濟生腎氣丸等方劑,皆屬此類。用藥常選附子、肉桂以溫腎化氣,配伍茯苓、澤瀉等淡滲利水,佐牛膝引藥下行,標本兼顧。
古籍考據與演變
《中藏經》所載黑水,反映漢唐前中醫對水腫的細緻觀察,後世如《諸病源候論》亦提及「水病由腎虛受邪」,可視為理論延續。然隨醫學發展,水腫辨證趨向系統化,黑水之稱雖式微,其內涵仍融於腎水、陰水等範疇中,成為中醫水腫理論的歷史註腳。
綜上,黑水作為古典病名,體現中醫「臟象—證候」的聯繫思維,後世雖少直接沿用,然其腎為根本、水泛為標的病機認識,至今仍指導臨床實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