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舌之中醫辨證論治詳析

黑舌為中醫舌診之重要病徵,屬危重證候,主氣血敗傷、臟腑功能嚴重失調。《傷寒舌鑑》載其多因寒極、熱極、陰虛或陽虛所致,臨床須依舌質潤燥、色澤深淺及苔形細辨,以下分述其證型與治法:

一、 黑舌之主要證型

  1. 淡黑濕潤滑舌

    • 舌象特徵:舌質淡黑,苔濕潤滑膩,舌體胖嫩。
    • 病機:陰寒內盛,陽氣衰微,屬「裡虛寒極」之候。多因脾腎陽虛,水濕不化,寒凝血瘀而成。
    • 治法:急宜溫陽散寒,回陽救逆。方選四逆湯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或真武湯(附子、茯苓、白朮、生薑、芍藥),佐以活血化瘀之品如川芎、當歸。
  2. 乾燥光亮黑舌

    • 舌象特徵:舌色黑而乾燥,無苔或少苔,舌面光亮如鏡。
    • 病機:腎陰枯竭,虛火上炎,屬「陰虛火旺」之變證。常見於溫病後期或久病耗傷真陰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,填精補腎。方用黃連阿膠湯(黃連、黃芩、阿膠、白芍、雞子黃)合大補陰丸(知母、黃柏、熟地、龜板),佐以生地、麥冬等甘寒生津之品。
  3. 粗澀乾焦黑舌

    • 舌象特徵:舌質深黑,苔燥裂如芒刺,或見點狀瘀斑,捫之粗糙。
    • 病機:熱毒熾盛,津液灼傷,氣血壅滯,屬「陽明腑實」或「熱入營血」之極期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瀉火,急下存陰。方選白虎湯(石膏、知母、粳米、甘草)合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),熱結便秘者加大黃、芒硝通腑泄熱。
  4. 暗淡無苔黑舌

    • 舌象特徵:舌色黑而晦暗,無明顯苔垢,舌體淡胖,似潤非潤。
    • 病機:陽氣虛衰,氣血兩虧,血行無力而瘀滯,屬「陽虛血瘀」之證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陽氣,益氣活血。方用附子理中湯(附子、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合補陽還五湯(黃耆、當歸、赤芍、地龍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)。

二、 黑舌與經絡臟腑關係

中醫認為,舌為心之苗,又通五臟六腑。黑舌之形成與腎、脾、心三臟關係密切:

  • :黑為腎之本色,腎陽衰則寒黑濕潤,腎陰虧則燥黑無津。
  • :脾虛濕盛,寒濕困阻,可致舌現淡黑滑膩。
  • :熱毒入血,心火亢盛,舌絡瘀阻則現焦黑芒刺。

三、 古籍論述補充

《舌鑑辨正》指出:「黑舌有寒熱真假之辨,潤者多寒,燥者多熱。」《醫宗金鑑》亦強調:「黑而燥裂屬熱,黑而滑潤屬寒。」臨床須結合脈象、症狀綜合判斷,如寒證多見脈沉微,熱證多見脈洪數。

四、 治法用藥細則

  • 寒證黑舌:以溫陽藥為主,附子需久煎去毒,配伍肉桂、吳茱萸增強溫通之力。
  • 熱證黑舌:清熱藥中需顧護胃陰,如石膏配粳米,犀角(今用水牛角代)配玄參。
  • 虛證黑舌:補益藥宜漸進,避免滋膩礙胃,可加陳皮、砂仁行氣健脾。

黑舌之辨證,貴在明察秋毫,從舌質、舌苔、津液、形體四方面切入,方能切中病機,救逆挽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