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補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補劑

補劑為中醫方劑學「十劑」之一,指以補益藥物為主組成,用於調理陰陽氣血虛損之證的方劑。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提出「形不足者,溫之以氣;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」,奠定補益法的理論基礎,強調形體虛弱需以溫陽藥調養,精髓虧虛則以厚味滋填。清代《沈氏尊生書·要藥分劑》引徐之才所言:「補可去弱」,並舉人參、羊肉為例,說明補劑能改善正氣虛弱之狀態。

補劑的分類與應用

補劑依其作用可分為 補氣、補血、補陰、補陽 四大類,並對應五臟氣血之需:

  1. 補氣劑

    • 主治脾肺氣虛,症見倦怠乏力、食少便溏、氣短自汗等。
    • 常用藥如人參、黃芪、白朮、甘草,代表方如 四君子湯
    • 《本草綱目》特別指出:「甘草之甘補脾」,甘味入脾,能助運化。
  2. 補血劑

    • 適用於血虛面色萎黃、心悸失眠、月經量少等。
    • 藥物如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、阿膠,方如 四物湯
    • 李時珍提及:「當歸補肝血,熟地黃補腎血」,彰顯藥物歸經之效。
  3. 補陰劑

    • 針對陰虛津虧之潮熱盜汗、咽乾舌燥、眩暈耳鳴。
    • 多用生地黃、麥冬、龜板等,方例 六味地黃丸
    • 《綱目》載:「五味子之酸補肺」,酸收之性可斂肺陰。
  4. 補陽劑

    • 改善陽虛畏寒、腰膝冷痛、陽痿早泄等。
    • 藥物如杜仲、肉桂、附子,代表方 右歸丸
    • 如「杜仲補腎氣」,其性溫潤,能強筋骨而助陽。

五臟補益與藥性歸經

中醫強調「五臟相關」,補劑需依虛損臟腑選擇相應藥物:

  • :茯神補心氣,生地黃補心血。
  • :人參補脾氣,白芍補脾血。
  • :黃芪補肺氣,阿膠補肺血。
  • :川芎補肝氣,當歸補肝血。
  • :杜仲補腎氣,熟地黃補腎血。

此外,《本草綱目》進一步闡釋五味入臟之理:「炒鹽之咸補心,生薑之辛補肝,苦柏之苦補腎」,說明藥性與臟腑間的互動關係。補劑不僅限於人參、羊肉等傳統補品,凡能調和氣血陰陽、契合體質者,皆屬補劑範疇。

補劑之運用,需辨明虛證所在,結合藥物性味歸經,方能標本兼顧,恢復機體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