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痧

黑痧為痧證之一,又名「滿痧」,屬中醫急症範疇。其發病急驟,患者多突然昏倒,伴輕微腹痛,面色黧黑脹滿,神情淡漠,不呼不語。若未及時救治,恐於二三時辰內危殆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黑痧多因穢濁疫癘之氣內侵,或暑濕鬱蒸,阻遏氣機,致使氣血逆亂、經絡壅塞。邪毒內閉,上擾神明,故見神昏;氣血瘀滯於面,則面色黑脹;濁邪困阻中焦,故腹痛隱隱。此證屬「痧毒深重」之候,與「痧脹」「絞腸痧」等皆為痧證危重表現。

治法與方藥

傳統急救以蕎麥方為主:取蕎麥數合,焙乾研末,去皮後每服三錢(約9克),以溫湯調服。重者需再進一服。蕎麥性涼味甘,能「降氣寬腸,消積解毒」(《本草綱目》),其皮尤擅通利滯氣,故去殼用之,助開泄痧毒。

理論延伸

黑痧與「烏痧」相似,均屬痧毒深伏之證。清代《痧脹玉衡》載:「痧毒攻心,面黑如靛」,可佐證此證之險。臨床辨證須分虛實:若脈沉伏、肢冷者,多屬寒閉;若兼見熱象,則需佐以清解。然痧證變化迅速,古方雖載急救之法,仍須詳察病機,隨證施治。

古籍考據

除《文堂集驗方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「黑痧」與「痧氣攻心」相關,強調「急開其閉」為要。而蕎麥之用,另見於《急救廣生集》,謂其能「透痧毒,解穢惡」,反映民間對藥食同源之妙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