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砂瘤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砂瘤
黑砂瘤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瘤腫之一,首載於明代陳實功所著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此症多發於四肢,尤以臂、腿等處為常見,瘤體大小不一,觸之可捏起,內含黑色砂粒狀物,質地軟硬兼雜,狀如細沙,故得「黑砂」之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黑砂瘤之形成與氣血瘀滯、痰濕凝聚相關。外因多為局部受外傷或長期摩擦,致經絡阻隔;內因則因脾虛濕盛,痰濁內生,或肝鬱氣滯,血行不暢,痰瘀互結,積聚成瘤。其黑色內容物乃敗血瘀濁與痰濕膠結所化,久聚不散而成砂礫之態。
臨床表現
瘤體表麵皮色多如常,或略顯青紫,觸之可移動,按壓時或伴輕微脹痛。若以針刺破,可見黑褐色砂粒狀物滲出,質地或堅或軟,量多寡不一。病程緩慢,少有潰爛,然若長期刺激,恐致局部氣血壅塞加重。
治法
傳統中醫外治以「刺破剔砂」為主,即以鋒針刺破瘤體,挑出內藏黑砂,繼以藥線引流,外敷化瘀散結之膏藥,如「金黃散」或「五玉膏」,以祛腐生新。若瘤體較大或根深,則需以手術摘除,避免殘留致病復發。內治方面,可配合活血化瘀、化痰散結之方劑,如「桃紅四物湯」合「二陳湯」加減,以調理氣血、化解痰瘀。
古籍論述
《外科正宗》提及:「黑砂瘤者,內含黑粒,如沙如礫,此乃血瘀痰凝之候。」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亦載此症,強調「去砂務盡,免留餘患」,說明徹底清除病灶為治療關鍵。
黑砂瘤雖屬良性腫物,然其病機體現中醫「痰瘀互結」之理論,治療上需內外兼顧,標本同治,以達氣血調和、經絡通暢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