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仁

黑仁,又稱「黑睛」,為中醫解剖名詞,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。此名詞專指眼珠中色澤深黑的部分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「角膜」與「虹膜」區域。中醫理論中,黑仁屬五官之一「目」的重要組成,與肝、腎二臟關係密切,其生理功能及病變反映內在臟腑氣血之盛衰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肝腎之聯繫
    中醫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肝血充盈則目得所養,黑仁潤澤有神;若肝陰不足或肝火上炎,可致黑仁乾澀、赤脈纏繞。此外,「腎主瞳神」,腎精上注於目,黑仁之清澈與否亦反映腎氣盛衰,如年老腎虛者常見黑仁晦暗。
  2. 五輪學說中的定位
    據《銀海精微》五輪分類,黑仁屬「風輪」,對應肝膽。風輪病變多與肝膽風熱、濕熱或陰虛相關,臨床可見黑仁生翳(如聚星障)、霧濁不清等症。
  3. 經絡循行
    足厥陰肝經、足少陽膽經皆上行連目系,黑仁病證常循此二經論治。例如肝經風熱所致黑仁紅腫疼痛,或膽經鬱熱引發黑仁邊緣赤爛。

常見相關病證

  • 黑仁生翳:多因外感風熱毒邪或肝火上攻,黑仁表面出現星點狀混濁,伴畏光流淚。
  • 黑仁赤脈:氣滯血瘀或陰虛火旺,致血絡瘀阻,黑仁周邊見赤絲攀附。
  • 黑仁色變:腎精虧虛或久病耗傷,黑仁失去光澤,轉為青灰或枯黃。

古籍論述補充

《證治準繩·眼目門》提及:「黑睛屬肝,為風輪,內應膽汁,外應清竅。」強調黑仁病變需辨肝膽虛實;《審視瑤函》則載:「黑珠屬腎,腎水足則黑光圓滿」,進一步闡明腎精對黑仁形態之影響。

黑仁之診察為中醫望診重要環節,其色澤、透明度及周圍血絡狀態,皆為辨證關鍵,臨床須結合整體脈證,探究臟腑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