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皰

黑皰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疔瘡之一類,其特徵為初起單一腫皰,漸發蔓延,可增生至數十頭,形如粟米,色黯黑,質硬根深。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載其異名「三十六丁」,言其多發之勢,皰頭叢聚,狀若星羅。此症多因熱毒熾盛,或氣血壅滯,結聚皮肉而成,與火毒、風邪相搏,鬱而化黑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黑皰之發,內因臟腑積熱,外感邪毒,尤以心脾火鬱為本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疔毒皆由火毒生」,黑皰屬陽證而見陰色,乃熱極似寒之象。其毒深竄,易傷營血,若未及時透解,恐毒邪內陷,攻心擾神,甚則引發「疔瘡走黃」之危候。

證候特點
初起患處堅硬如釘,頂端色黑,周邊赤腫焮熱,伴隨劇痛拒按。隨病情發展,黑皰周邊可續發小皰,密集成群,或見膿栓未潰。患者多兼見身熱、煩渴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實熱之象。若毒勢壅盛,則見皰色紫黑,腫勢散漫,提示邪毒深重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結為主。外治首重挑破皰頭,泄其毒血,可配合蟾酥錠外敷,或如意金黃散調塗。內服方選黃連解毒湯五味消毒飲,加紫花地丁、半枝蓮等以增強解毒之力;若見熱入營血,皰色紫黯,宜投犀角地黃湯(現多以水牛角代犀角)化裁。

古籍考據
除《千金要方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述此症,強調「黑疔多生暗處,其形凹如彈,硬若鐵石」,需與一般癤腫鑑別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區分黑皰與「疫疔」,指出後者屬天行時毒,具傳染性,而黑皰多因內發。

此症雖名「三十六丁」,然臨床未必限於三十六數,凡見多發性黑頭疔腫,根腳深硬者,皆可歸屬此類,治法當循疔瘡通則,並據證候輕重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