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脈之中醫釋義

黑脈一詞,首見於《素問·五臟生成篇》,其文曰:「黑脈之至也,上堅而大,有積氣在小腹與陰,名曰腎痺。」此處「黑脈」歷來有兩解:一指腎脈之異稱,二指面色黧黑與脈象並見之症候。以下分述之。


一、黑脈作為腎脈之別稱

中醫臟象理論中,腎屬水,其色黑,故腎脈亦稱「黑脈」。此說以脈象與臟腑對應為核心:

  1. 脈象特徵:「上堅而大」描述腎脈異常時,脈位深在,按之堅硬而搏動有力,此乃腎氣壅滯之象。
  2. 病機關聯:腎主下焦,若黑脈顯現,多提示小腹與陰部(前陰、會陰)有氣機鬱結,形成「腎痺」。此痺非僅關節之痺,實為腎氣閉阻,導致水道不利、精室壅滯之證,可見少腹脹滿、小便澀痛、遺精等症。

二、黑為面色、脈為診法之合參

另有一派註家斷句為「黑,脈之至也」,解作「面色黧黑與脈象並現」:

  1. 面黑與腎虛:腎其華在髮,其色主黑。若面色黯黑無澤,多屬腎精虧耗或腎陽衰微,常見於勞倦、房勞過度或久病及腎者。
  2. 脈堅大與邪實:脈來堅硬而大,是邪氣盛實之象。此處提示腎本虛而標實,下焦積氣化熱,形成虛實夾雜之「腎痺」,症見腰膝痠軟而少腹硬滿拒按。

三、黑脈與腎痺之延伸探討

腎痺之成因,除內傷積氣外,《內經》亦提及「風寒濕三氣雜至」可致痺。若腎陽不足,外邪侵襲下焦,與內積相搏,則黑脈之象更顯。臨床可參見:

  • 舌診佐證:舌根苔厚膩或現瘀斑,與黑脈互為表裏。
  • 治法大要:虛實辨治,或溫腎化氣(如真武湯加減),或瀉濁通痺(如滋腎通關丸)。

四、古籍互參與現代應用

《靈樞·邪氣臟腑病形》言「腎脈急甚為骨癲疾,微急為沉厥」,與黑脈「上堅而大」可互證腎氣逆亂之變。今人研究亦發現,慢性腎病、前列腺增生等見此脈色合參者,多屬中醫「腎痺」範疇,然須結合四診詳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