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睛
黑睛為人體解剖名稱,位於眼珠前端正中央,形圓而無色透明,因其透明特性,可透見後方黃仁之黑褐色,故而得名。此名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,亦稱「黑眼」、「黑珠」、「烏睛」、「青睛」等。黑睛邊緣與白睛相連,二者結構緊密,病變時常相互影響。
在中醫理論中,黑睛屬五輪學說中之「風輪」,內應於肝,與肝膽經絡關係密切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提及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」,而肝開竅於目,肝血充足則目得所養,黑睛潤澤明亮;若肝膽功能失調,則易見黑睛病變。
生理特性與功能
黑睛質地清澈,為眼珠外層之重要結構,具有保護瞳神(瞳孔)及調節光線之作用。其透明無瑕的特性,依賴肝血濡養與肝氣疏泄之協調。肝血充盈,則黑睛潤澤;肝氣條達,則目竅通利。
病理表現
黑睛病變多與肝膽濕熱、風熱外襲或陰虛火旺相關,常見證候包括:
- 黑睛生翳:因外感風熱或肝火上炎,致黑睛表面出現翳障,視物模糊。
- 黑睛赤脈:肝經鬱熱,血絡瘀滯,可見赤脈纏繞黑睛。
- 黑睛乾澀:肝陰不足,津液虧耗,黑睛失潤,伴見眼乾不適。
與臟腑經絡之關係
黑睛為肝之外候,肝主藏血,其經脈連目系,故肝血虛或肝火亢盛皆可反映於黑睛。此外,膽與肝相表裏,膽汁分泌異常亦可能影響黑睛清透之性。臨床上,治療黑睛疾病常從調理肝膽入手,如清肝瀉火、滋陰養肝等法。
古籍記載
《銀海精微》詳述黑睛形態及病證,指出其與白睛之關聯;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闡明黑睛病機多責之於肝膽,強調「目病屬肝」之理論。歷代醫家亦重視局部辨證與整體調理相結合,以維護黑睛功能。
綜言之,黑睛不僅為視覺之關鍵結構,更是肝膽功能之外顯,其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緊密相連,體現「目為肝竅」之整體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