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黃

黑黃為中醫三十六黃病症之一,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五。其病機多與濕熱蘊結、氣血瘀滯或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屬黃疸病之變證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面色晦暗,或黃中帶黑,或黑中泛黃,眼白呈青色,此為肝腎受損、血瘀內停之象。兼見腰脊拘急不舒,乃濕熱阻滯經絡,或腎氣虧虛所致。嚴重者或伴隨身熱、小便不利、腹脹等濕熱內蘊之候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熱瘀阻:濕熱之邪久蘊不解,熏蒸肝膽,致使膽汁外溢,瘀滯肌膚,故面色黧黑。
  2. 氣血失和:氣滯血瘀,營衛運行不暢,血不華色,故見面色暗滯。
  3. 肝腎虧虛:肝血不足,腎精虧耗,目失所養,故眼目青色;腰為腎之府,腎虛則腰脊拘急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治法

    • 鬼臼汁方:取鬼臼(一名獨腳蓮)搗汁內服,其性辛涼,能解毒散瘀,適用於濕熱夾瘀之證。
    • 活血利濕方:可配伍茵陳、梔子、丹參、澤蘭等藥,清熱利濕、活血退黃。
  2. 外治法

    • 灸烙法:以艾灸或火針烙刺特定穴位(如肝俞、膽俞、脾俞),溫通經絡,散瘀化濕。此法見於《太平聖惠方》,適用於寒濕瘀阻型黑黃。

相關理論延伸

黑黃屬「陰黃」範疇,與「陽黃」之鮮明橘色不同,其色晦暗,多因病程遷延或正氣不足所致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「黑疸」,與此相似,皆強調瘀血與濕濁膠結之病機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在《金匱要略》中論及「女勞疸」,亦見面色黧黑,可互參辨治。

鑑別診斷

需與「女勞疸」「黧黑斑」等區別:

  • 女勞疸:多因房勞傷腎,兼見額黑、足下熱,屬虛證。
  • 黧黑斑:多為皮膚色素沉著,無黃疸見證,病位在表。

此症歷代醫籍論述雖簡,然結合中醫臟象與氣血理論,可進一步探討其與肝、脾、腎三臟之關聯,深化臨床辨治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