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花凝翳內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花凝翳內障

黑花凝翳內障,又稱黑水凝翳內障,首載於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,屬中醫眼科疾病之一。此症因肝腎陰虛、精血不足,或風火痰濕上擾目絡,致瞳神內水液代謝失調,形成翳障,遮蔽神光,患者常見眼前黑花飛舞、視物模糊,甚則失明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病與肝、腎、脾三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
  1. 肝腎陰虛:肝開竅於目,腎主水液。若肝腎陰虧,虛火上炎,灼傷目絡,則瞳神水液混濁,凝結成翳。
  2. 痰濕阻絡:脾失健運,痰濕內生,上泛目竅,阻滯氣血,水液停聚而成翳障。
  3. 風火攻目:外感風熱或肝鬱化火,風火相煽,上攻黑睛,損傷瞳神水液之清透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視覺異常:自覺眼前有固定或飄動之黑花、黑影,或如煙霧籠罩。
  • 瞳神變色:細察瞳神可見灰黑或深褐翳膜,水輪混濁不清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(肝腎陰虛);或胸悶痰多、舌苔厚膩(痰濕內蘊)。

治療原則

滋養肝腎、化痰祛濕、清肝明目為主,依證型選方:

  1. 肝腎陰虛:常用杞菊地黃丸加減,滋陰補腎,益精明目。
  2. 痰濕上擾:方選溫膽湯五苓散,健脾化痰,利水滲濕。
  3. 風火熾盛:宜羚角鉤藤湯配合石決明散,平肝熄風,清熱退翳。

古籍考據
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指出此症屬「內障」範疇,強調「黑水凝滯」為病機關鍵,與現代中醫所述「晶狀體混濁」之病理相呼應。歷代醫家如傅仁宇《審視瑤函》進一步闡述,此病「非外翳可比」,需從內調治,重視整體辨證。

此症名雖古今有異(黑花凝翳、黑水凝翳),然其理法一脈相承,皆本於中醫「內外相應」之整體觀,治療上需標本兼顧,調臟腑以明目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