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骨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骨溫
黑骨溫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疫病名,屬冬令時氣致病。其病因多由冬時應寒反暖,陽氣不得閉藏,暖氣折傷腎氣,致寒邪內伏,化熱鬱結,形成「裡熱外寒」之特殊病機。此病首見於《傷寒總病論》卷五,後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·敘疫論》進一步闡述:「冬時應寒而暖氣折之,則折邪在腎,病曰黑骨溫。」
臨床表現
黑骨溫以「外寒裡熱」為核心證候,患者雖覺體表畏寒,意欲近火取暖,然內熱熾盛,反見煩渴引飲。其主癥包括:
- 腰痛劇烈:腎受邪侵,腰為腎之府,故疼痛如折,活動受限。
- 胸脅刺痛:寒熱搏結於少陽經絡,胸脅處如刀刺,轉側不利。
- 熱象顯著:身熱彭彭(熱勢壅盛),然外現寒象,形成真熱假寒之候。
- 脾胃受累:過服寒涼藥物或飲食不當,易致中陽受損,洞瀉不止。
病機分析
此病屬「寒包火」證,腎為寒邪所折,陽氣鬱而化熱,形成下焦虛寒與上焦鬱熱並存之勢。寒邪外束,衛陽不得宣通,故見惡寒;熱邪內擾,耗傷津液,故見口渴、身熱。腰脅疼痛乃寒熱交爭、經絡氣血壅滯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「清熱解肌、溫腎祛寒」為原則,標本兼顧:
- 苦參石膏湯:苦參清熱燥濕,石膏解肌透熱,合用以疏泄裡熱,兼除鬱火。
- 知母解肌湯:知母滋陰降火,配伍辛溫解表之品,外散寒邪,內清鬱熱。
若腎陽不足明顯,可佐以溫補下元之藥,如肉桂、附子,然需謹防助熱化火。
古籍延伸
《傷寒總病論》強調此病與時氣相關,非尋常傷寒,故治法需結合運氣學說,審察當年氣候異常對人體之影響。《三因方》更指出其屬「疫病」範疇,具一定傳染性,治療時需注重解毒避穢。
黑骨溫之辨證,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寒熱錯雜」之理論特色,臨床需細察寒熱真假,方能藥證相符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