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疳
黑疳為中醫病名,屬「五疳」之一,首載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》。其名源於疳證發展至深重階段,因臟腑虛損、氣血衰敗,而見肌膚枯槁晦暗,甚或泛現黑色,故稱「黑疳」。
病因病機
黑疳多由久病疳證遷延不愈,或他疳(如脾疳、肝疳)惡化演變而成。其病機核心在於:
- 脾胃衰敗:疳證本以脾胃虛弱為基,若調治失當,脾胃生化無源,氣血津液枯涸,肌膚失養而見黧黑。
- 腎精耗竭:疳久及腎,腎主藏精,其色屬黑。腎精虧虛,元氣衰微,則面色黯黑、形體羸瘦。
- 瘀血內阻:氣虛血行不暢,或陰虛血燥成瘀,瘀阻絡脈,膚色晦暗不榮。
臨床表現
黑疳患者常見以下證候:
- 形體消瘦:肌肉消脫,骨節顯露,行動乏力。
- 面色黧黑:面部或周身皮膚乾枯晦暗,如蒙塵垢。
- 毛髮焦枯:頭髮稀疏黃脆,甚或脫落。
- 爪甲青紫:指甲色澤黯滯,質地脆薄。
- 兼見他證:或腹大青筋,或低熱纏綿,口燥咽乾,舌質紫暗少津。
辨證論治
黑疳屬疳證危候,治當標本兼顧,以救陰血、益脾腎為要:
- 補益脾腎:選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健脾益氣,佐以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滋補腎精。
- 養血潤燥:當歸、白芍、阿膠等養血和營,麥冬、石斛滋陰生津。
- 化瘀通絡:若見瘀象,可酌加丹參、赤芍、桃仁活血化瘀。
古籍溯源
《諸病源候論》將疳證分為五類,黑疳列屬其一,巢元方指出:「五疳者,白疳、赤疳、蛔疳、疳䘌、黑疳也。」後世醫家如《幼科發揮》進一步闡述,黑疳多預後不良,強調「疳之為病,皆虛使然」,治療需峻補真元,慎用攻伐。
黑疳反映疳疾至深階段,其辨治體現中醫「有諸內必形諸外」之理論,透過膚色、形骸之變,洞察臟腑氣血之衰敗,為中醫兒科及內傷雜病診療中的重要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