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黑疳,中醫名詞,出自《諸病源候論》。五疳之一。詳五疳條。

黑疳,又名黑疸,是一種以皮膚發黑、眼白發黃為主要表現的疾病。其病因多為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水濕內停,化生痰濕,痰濕蘊結肌膚,發為黑疳。

黑疳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皮膚發黑、眼白發黃、面色晦暗、口苦、口臭、大便溏薄、小便黃赤、舌苔厚膩、脈滑。

黑疳的治療以健脾利濕、化痰祛黃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1. 四君子湯加減: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,水煎服。本方具有健脾益氣、利濕化痰的作用,適用於脾胃虛弱、水濕內停、痰濕蘊結所致的黑疳。
  2. 茵陳蒿湯加減:茵陳蒿、大黃、黃芩、梔子、木通、滑石、甘草,水煎服。本方具有清熱利濕、退黃的作用,適用於濕熱蘊結、肝膽鬱熱所致的黑疳。
  3. 三黃散加減:黃連、黃芩、黃柏,研末,每次6克,用開水沖服。本方具有清熱解毒、涼血利膽的作用,適用於熱毒熾盛、肝膽鬱熱所致的黑疳。

黑疳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飲食宜清淡,不宜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的食物。
  2. 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  4. 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  5. 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
黑疳是一種可治癒的疾病,只要積極治療,大多數患者都能痊癒。但如果治療不及時,病情可能會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如果出現黑疳的症狀,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