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疔
1. 牙齦黑疔
黑疔為中醫病名,指牙齦生有黑色疔瘡之證候。此病多因陽明火毒熾盛,或大腸經濕熱熏蒸上攻所致。
- 病因病機:
足陽明胃經與手陽明大腸經循行於齒齦,若飲食不節、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化火,導致火毒積聚,循經上炎,鬱結於牙齦,則發為黑疔。其色黑者,多與熱極生毒、血瘀凝滯相關。 - 臨床表現:
牙齦局部腫脹,生有黑色硬結,疼痛劇烈,甚則潰破流膿,可伴口臭、口渴、便秘等陽明腑實之證。 - 治療原則:
以瀉火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。- 內治:可用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)加減,配合黃連解毒湯以清熱瀉火。若兼大腸濕熱,可加梔子、黃柏、大黃等通腑泄熱。
- 外治:可外吹清咽利喉散(青黛、冰片、硼砂等)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斂瘡。
-
相關條目:
本病與牙疔相似,然牙疔泛指牙齦疔瘡,而黑疔特指其色黑、毒盛者,病情較重。
2. 耳內黑疔
黑疔亦可生於耳竅內,見於《外科正宗》,描述為「黑硬腐爛,破流血水,疼及腮顴」。
- 病因病機:
多因肝膽火毒上炎,或三焦濕熱壅滯,循經上攻耳竅,致氣血瘀阻,化腐成疔。 - 臨床表現:
耳內生疔,色黑質硬,潰後流腐臭血水,疼痛劇烈,可放射至腮頰、顴部,甚則耳周腫脹。 -
治療原則:
以清瀉肝膽火毒、涼血消腫為主。- 內治:可用五味消毒飲合龍膽瀉肝湯加減,佐以丹皮、赤芍涼血活血。若膿成未潰,可加皂角刺、穿山甲透膿外出。
- 外治:以清熱解毒藥外敷,或配合針刺引流。
總結
黑疔雖病位不同(牙齦、耳竅),然其病機均與火毒濕熱相關,治療首重清熱解毒,佐以辨經用藥。牙齦黑疔責之陽明,耳內黑疔多涉肝膽,臨證需詳辨經絡所屬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