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丁

黑丁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五丁」之一,其病機與腎經密切相關,歷代醫籍記載略有差異,主要可分為以下四類:

  1. 《中藏經》論述
    首見於《中藏經》卷三,歸類為五丁之一。其病根在腎,因腎陰虧虛或毒火內蘊,發於耳前。症見局部色黑、堅硬如石,形似瘢痕,屬陰疽範疇。外治可選紫花草搗敷,取其清熱解毒、散結消腫之效。
  2. 《證治準繩》之耳疔別名
    《證治準繩》卷二稱黑丁為「耳疔」,屬熱毒上攻耳竅所致。症見耳道紅腫灼痛,或伴膿血,治宜清肝瀉火,如龍膽瀉肝湯加減,外治可配合黃連膏塗敷。
  3. 《外科啟玄》之腎疔別名
    《外科啟玄》卷三將黑丁與「腎疔」並論,強調其與腎經虛實相關。若因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可見耳周暗瘡久不潰散;若腎經濕熱下注,則兼見舌紅苔黃,治宜滋陰降火或清利濕熱,方選知柏地黃丸或萆薢滲濕湯。
  4. 《外科正宗》之耳內疔毒
    《外科正宗》卷四描述黑丁生於耳內,疼痛劇烈如錐刺,牽引腮腦。此屬火毒壅滯經絡,急症當以蟾酥丸發汗解毒,或研蟾酥餅調水滴耳,通竅止痛。另可灸後溪穴七壯,以疏導手太陽小腸經氣機(後溪通督脈,兼調耳竅氣血)。

中醫病機分析
黑丁雖名異而實同,總因腎經失調,或虛火、或濕熱、或外毒凝聚,循經上犯耳竅。其色黑主腎,堅硬屬陰疽,治法當辨虛實:實者瀉火解毒,虛者滋陰托毒,外治結合箍毒消腫之品。歷代醫家對其定位雖有耳前、耳道、耳內之別,然皆不離腎經所主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