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疸
黑疸為中醫五疸之一,首見於《金匱要略·黃疸病脈證並治》。此病多由女勞疸、酒疸或久疸遷延失治,病情深入發展而成,其病機特點為肝腎虧虛、瘀濁內阻,屬黃疸病之重症。
病因病機
黑疸之形成,主要與肝腎虛損及瘀血濁邪內蘊有關。女勞疸因房勞過度,耗傷腎精;酒疸因長期飲酒,濕熱內蘊;久疸則因黃疸日久,正氣虧虛,邪氣深入。若失於調治,濕熱瘀濁久羈,肝腎陰血受損,瘀血內結,則轉為黑疸。《諸病源候論·黃疸諸候》指出:「夫黃疸、酒疸、女勞疸,久久多變為黑疸。」說明此病多由他疸演變而來,屬病情惡化之象。
臨床表現
黑疸之典型症狀包括:
- 膚色黧黑:患者全身皮膚呈現黯黑或青黑色,尤以額部明顯,此為瘀血內停、濁邪外泛之徵。
- 黃疸未退:身體仍見黃疸,但色澤轉為晦暗。
- 小腹脹滿:因瘀血內阻,氣機不暢,故見小腹脹滿不適。
- 足下熱:腎陰虧虛,虛熱下注,故足底煩熱。
- 大便色黑:瘀血內結,腸道出血,故大便呈黑色。
此外,患者或兼見心中懊憹(煩悶不舒)、腹脹而浮(腹水徵象)、舌質紫暗、脈沉澀等瘀血內阻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黑疸屬本虛標實之證,治療當以扶正祛邪為原則,兼顧補益肝腎與化瘀泄濁。
主方選用
- 硝石礬石散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:
- 組成:硝石、礬石(燒)等分。
- 功效:化瘀消積,利濕退黃。
- 適用於黑疸初起,瘀濁內阻明顯者。
隨證加減
- 肝腎陰虛:可配合六味地黃丸、一貫煎等滋養肝腎。
- 瘀血重者:加用桃仁、紅花、丹參、鱉甲等活血化瘀。
- 濕濁內蘊:酌加茵陳、茯苓、澤瀉等利濕化濁。
- 氣血兩虛:可配伍黃芪、當歸、人參等益氣養血。
相關名詞辨析
- 五疸:包括黃疸、穀疸、酒疸、女勞疸、黑疸,為古代對黃疸病的分類。
- 女勞疸:因房勞過度,腎虛精虧所致,症見額黑、微汗出、手足心熱等。
- 酒疸:因長期飲酒,濕熱內蘊,症見心中懊憹、小便不利、身黃等。
黑疸屬黃疸病之危重階段,臨床需細辨虛實,妥善施治,以防病情進一步惡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