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帶
病證名,見於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上,亦稱「帶下黑候」。指婦女陰道流出黑色分泌物,質地或黏稠如膏,或清稀如水,嚴重者其色如黑豆汁,或夾雜於赤白帶中,並可能伴有腥臭味。患者常見面色萎黃、形體消瘦、口乾喜冷飲等症狀。
病因病機:
黑帶多因體內熱邪熾盛,燻灼任、帶二脈,或腎陰虧虛,虛熱內擾所致。
- 熱盛熏蒸:情志鬱結化火,或外感熱邪,熱毒蘊結下焦,損傷任脈與帶脈,迫血耗津,致帶下色黑。
- 腎水虧虛:素體陰虛,或久病傷腎,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灼傷胞絡,津液變色而成黑帶。
辨證要點:
- 實熱證:帶下量多、色黑如墨,質稠味臭,伴煩躁口苦、小便短赤、舌紅苔黃膩,脈弦數。
- 虛熱證:帶下量少色黯,質稀無臭,兼見腰膝痠軟、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法與方藥:
- 實熱證:治宜清熱瀉火、解毒止帶,方用利火湯(《傅青主女科》),以黃連、梔子、黃柏等清熱燥濕,佐以健脾滲濕之品。
- 虛熱證:治宜滋陰降火、固攝帶脈,方選知柏地黃丸加減,或配合清帶湯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滋腎清熱。
相關證候:
- 肝經濕熱帶下:帶下黃綠如膿,兼脅痛口苦,治以龍膽瀉肝湯。
- 腎虛帶下:帶下清冷量多,腰痠畏寒,屬腎陽虛者用內補丸。
黑帶臨床較為少見,多與熱邪或陰虛火旺相關,辨證時需結合全身症狀及舌脈,區分虛實用藥。古籍中強調「黑帶者,火極似水之象」,提示熱極傷絡之病機,治療當以清熱存陰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