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黑帶是中醫病證名,又稱帶下黑候。指婦女經常從陰道流出黑色,甚者如黑豆汁樣液體,粘稠或清稀、或有腥臭味;或在赤白帶下中雜有黑色的液體。伴面黃消瘦,口渴喜涼飲等症。多因熱盛熏蒸,傷及任脈、帶脈、腎水虧虛所致。治宜瀉火清熱,方用利火湯。

《傅青主女科》卷上曰:「帶下黑候,其色如黑豆汁,或粘稠,或清稀,或有腥臭氣,或在赤白帶下中雜有黑色,面黃消瘦,口渴喜涼飲,多因熱盛熏蒸,傷及任脈、帶脈、腎水虧虛所致。治宜瀉火清熱,方用利火湯。」

利火湯組成:生地黃、熟地、丹皮、赤芍、當歸、川芎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車前子、木通、甘草。
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黑帶的病因病機

黑帶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肝經濕熱:肝經濕熱,下注沖任,可導致帶下黑色,粘稠或清稀,或有腥臭味。
  2. 腎虛:腎虛,精髓不足,不能上滋於肝,可導致肝失所養,沖任失調,帶下黑色。
  3. 脾虛濕盛:脾虛濕盛,運化失常,可導致水濕停聚於下,下注沖任,可導致帶下黑色。

黑帶的臨床表現

黑帶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方面:

  1. 帶下黑色,甚者如黑豆汁樣液體,粘稠或清稀、或有腥臭味;或在赤白帶下中雜有黑色的液體。
  2. 面黃消瘦,口渴喜涼飲。
  3. 其他症狀:如腰膝酸軟、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、失眠多夢、健忘等。

黑帶的診斷

黑帶的診斷主要根據以下幾點:

  1. 帶下黑色,甚者如黑豆汁樣液體,粘稠或清稀、或有腥臭味;或在赤白帶下中雜有黑色的液體。
  2. 面黃消瘦,口渴喜涼飲。
  3. 其他症狀:如腰膝酸軟、頭暈目眩、耳鳴耳聾、失眠多夢、健忘等。

黑帶的治療

黑帶的治療主要以清熱利濕、養血滋陰為主。常用方藥有:

  1. 利火湯:生地黃、熟地黃、丹皮、赤芍、當歸、川芎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車前子、木通、甘草。
  2. 清熱利濕湯:黃柏、知母、蒼朮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車前子、木通、甘草。
  3. 養血滋陰湯:熟地黃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、車前子、木通、甘草。

黑帶的預防

黑帶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保持外陰清潔,勤換內褲。
  2. 注意飲食衛生,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  3. 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心情舒暢。
  4. 適當鍛鍊身體,增強體質。
  5. 定期到醫院檢查,及早發現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