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瘡倒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瘡倒靨
黑瘡倒靨,又稱「黑靨」,為中醫外科病症名,首見於《類證活人書》。此症屬瘡瘍潰後之變證,多因正氣虛衰,毒邪內陷,或氣血凝滯,瘡毒不得外透所致。其特徵為瘡面晦暗無澤,膿液稀少或乾枯,周圍皮色紫暗,甚則瘡頂凹陷如坑,形似倒扣之碗,故稱「倒靨」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黑瘡倒靨之形成,與以下因素相關:
- 氣血兩虛:患者素體虛弱,或久病耗傷氣血,致瘡瘍化膿後無力托毒外出,膿腐難脫,瘡色轉暗。
- 毒邪熾盛:熱毒壅滯,灼傷營血,瘀阻絡脈,瘡面失養而現紫黑。
- 陽氣衰微:陰寒內盛,陽氣不達肌表,瘡瘍不得溫煦,遂成黑靨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瘡面平塌或內陷,色如煤炭,膿液稀薄或無膿,周圍皮膚僵硬紫暗,觸之冰冷。
- 全身症狀:或伴面色蒼白、神疲乏力、畏寒肢冷,甚則高熱煩躁(若毒邪內攻)。
辨證分型
- 氣血虛陷型:瘡色灰黑,久不斂口,兼見氣短懶言,舌淡脈細。
- 熱毒瘀阻型:瘡周紫紅灼痛,膿腐臭穢,伴口渴便秘,舌絳苔黃。
- 陰寒凝滯型:瘡靨堅硬如石,痛勢不顯,形寒喜暖,脈沉遲。
治療原則
以「扶正托毒」為大法,依證型施治:
- 氣血虛者:宜補益氣血,方用托裏消毒散(《外科正宗》),重用黃耆、當歸。
- 熱毒熾盛者:清熱解毒、活血透膿,選用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。
- 陽虛寒凝者:溫陽散寒,方擬陽和湯(《外科全生集》)加減。
外治法
- 初起未潰:沖和膏(《外科正宗》)外敷以促消散。
- 已潰黑靨:提膿祛腐,用九一丹(《醫宗金鑒》)摻瘡口,外蓋生肌玉紅膏。
此症預後與正氣盛衰密切相關,古籍強調「有胃氣則生」,故調護中尤重脾胃之氣。歷代醫家如陳實功、王洪緒等,皆對黑靨倒靨之辨治有所發揮,可參《外科正宗》《外科證治全生集》等專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