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黑腸
黑腸一詞首見於《難經·三十五難》,為中醫臟象理論中對膀胱之別稱。此名稱源於古代醫家對臟腑形態與功能的觀察,結合五行學說與陰陽理論而形成。
在中醫理論中,膀胱屬「六腑」之一,與腎相表裏,主司「津液」的貯藏與排泄。《素問·靈蘭秘典論》稱膀胱為「州都之官」,強調其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。所謂「黑腸」,並非指其實際顏色,而是古人以五行配五色(黑屬水)的推演結果。腎與膀胱同屬水行,腎色黑,故膀胱亦被冠以「黑」字;而「腸」在此泛指中空器官,與「黃腸」(大腸)之稱呼相類。
膀胱的生理功能主要體現於「氣化」作用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膀胱者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」,說明其需依賴腎陽的溫煦與推動,方能將津液中的濁液轉化為尿液並排出體外。若腎氣不足或膀胱氣化失常,可導致小便不利、遺尿或淋證等病症。
此外,《難經》將膀胱歸為「傳化之腑」,與三焦共同參與水液代謝的輸布。其經脈為足太陽膀胱經,循行於體表,內連臟腑,為人身陽氣之藩籬,故臨床上膀胱經穴位常用於調節全身氣血及治療外感疾病。
歷代醫家對「黑腸」的論述多聚焦於其與腎的密切關係,如明代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強調「腎開竅於二陰,而膀胱為其腑」,進一步闡釋兩者在病理上的相互影響。此概念亦反映於中藥歸經理論,如利水滲濕藥多歸膀胱經,以助氣化而行水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