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黑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黑崩

病證名,屬中醫婦科崩漏範疇,首見於《脈經》卷九,載:「黑崩者,形如衃血也。」意指婦女非經期驟然下血,量多勢急,血色黯黑如敗血凝塊,質地稠厚,狀若凝固之衃血(瘀血敗濁)。此證多因衝任損傷、氣血失調,或寒熱瘀滯內阻所致,病機與「血崩」「崩漏」相關而特徵迥異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熱瘀結:熱邪灼傷陰絡,迫血妄行,血溢脈外而瘀滯胞宮,久則化熱成瘀,下血黯黑黏稠。
  2. 寒凝血瘀:寒客胞脈,血行遲滯,凝結成瘀,崩下之血色黯如漆,兼見小腹冷痛。
  3. 氣虛血脫:素體氣弱,統攝無權,血失氣固而暴下,久則血敗色黯,質稀夾塊。
  4. 衝任虛損:肝腎不足或產育過多,衝任不固,血海失約,離經之血瘀積變色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驟然陰道出血,量多如注,血色深黯如柏油,夾雜紫黑血塊,質稠黏膩。
  • 兼症:或見小腹刺痛拒按(瘀血內阻)、面色蒼白(氣隨血脫)、腰膝酸軟(肝腎虧虛),舌質紫黯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弦急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血熱瘀阻:清熱涼血、化瘀止血,方用犀角地黃湯失笑散,加茜草、蒲黃炭。
  • 寒凝血瘀:溫經散寒、活血止崩,方選少腹逐瘀湯,酌加艾葉炭、炮薑。
  • 氣虛血瘀:益氣攝血、化瘀固衝,宜舉元煎生化湯,加三七末沖服。
  • 衝任不固:補益肝腎、固衝止血,方用固衝湯左歸丸化裁,佐以阿膠、烏賊骨。

古籍考據
除《脈經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下血晦黯如泥」之證,近於黑崩;《景岳全書》則強調「血瘀色黑者,當辨其寒熱虛實」,治法需依病機調理。此證與現代醫學「異常子宮出血」中夾雜壞死組織或陳舊性血塊者或有相通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病機與血色質地之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