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鶴膝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鶴膝節
鶴膝節,又稱鶴膝風,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明代萬全所著《片玉心書》。此病以膝關節腫大、形如鶴膝而得名,屬中醫「痹證」範疇,多與風寒濕邪侵襲、氣血虧虛或肝腎不足相關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風寒濕三氣雜至,痹阻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久則凝聚於膝,形成腫痛。
- 氣血兩虛: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膝部失養,兼感外邪,遂成此疾。
- 肝腎虧損: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不足則筋骨失榮,膝關節失於濡養,易受邪侵。
- 痰瘀互結:病程遷延,氣滯血瘀,津液停聚為痰,痰瘀膠著於膝,使關節變形腫大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膝關節腫大如鶴膝,屈伸不利,或伴冷痛、灼熱感,甚則肌肉萎縮。
- 全身症狀:或見形瘦、面色萎黃、腰膝酸軟,若兼熱象可見口乾、舌紅;寒濕重者則畏寒、舌淡苔白。
辨證分型
- 風寒濕痹:膝腫痛遇寒加重,得溫稍減,舌淡苔白膩,脈弦緊。
- 濕熱蘊結:膝部紅腫熱痛,伴煩熱口渴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氣血兩虛:膝腫痛纏綿,面色無華,乏力氣短,舌淡脈細弱。
- 肝腎虧虛:膝關節變形,腰膝酸軟,頭暈耳鳴,脈沉細。
治療原則
- 祛邪通絡:風寒濕者宜溫散(如獨活寄生湯);濕熱者宜清利(如四妙丸)。
- 補益扶正:氣血虛者用十全大補湯;肝腎虧者選左歸丸或右歸丸加減。
- 化痰逐瘀:久病痰瘀阻絡,可用身痛逐瘀湯合二陳湯。
古籍記載
《片玉心書》將此病歸於小兒疾患,後世醫家擴展至成人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:「鶴膝風者,膝頭腫大,上下枯細,如鶴之膝。」強調其虛實夾雜之病機。
此病與西醫「類風濕性關節炎」、「結核性關節炎」或「化膿性關節炎」等有相似之處,然中醫治療重在整體調理,辨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