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鶴膝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鶴膝風
病名與別稱
鶴膝風,又稱「鶴遊風」、「遊膝風」、「鶴節」、「膝眼風」、「膝瘍」、「鼓槌風」等,首載於《外科心法》卷五。其特徵為膝關節腫大變形,狀如鶴膝,而股脛肌肉萎縮變細,形成鮮明對比。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患者氣血虧虛,經絡空疏,復感風寒濕邪,或陰寒凝滯於膝關節所致。初期邪客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久則痰瘀互結,深入筋骨,導致關節變形。若正氣不足,邪氣化熱,可轉為熱毒蘊結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膝關節微腫疼痛,步履不便,或伴形寒發熱、周身不適等表證。
- 中期:膝部紅腫焮熱(熱證),或色白漫腫(寒證),疼痛劇烈,關節腔積液腫脹,股脛肌肉逐漸萎縮。
- 後期:若潰破,則膿液流出,或如漿水,或呈黏稠黃液,瘡口難斂,癒合遲緩。
證型辨治
-
風寒濕阻絡
- 症狀:膝腫痛,遇寒加重,皮色不紅,舌淡苔白。
- 治法:溫經散寒,祛風除濕。
- 方藥:五積散加減,配合外敷白芥子或蔥熨法,亦可艾灸膝眼穴。
-
痰瘀互結
- 症狀:關節腫硬變形,疼痛固定,舌紫暗或有瘀斑。
- 治法:化痰逐瘀,溫通經絡。
- 方藥:大防風湯、獨活寄生湯,痛甚者加乳香、沒藥活血定痛。
-
熱毒蘊結
- 症狀:膝部紅腫熱痛,拒按,或伴發熱口渴,舌紅苔黃。
- 治法: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。
- 外治:以回陽玉龍膏外敷,或芙蓉葉、菊花葉搗爛拌米飯貼敷。
-
氣血兩虛
- 症狀:潰後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,面色萎黃,舌淡。
- 治法:補益氣血,托毒生肌。
- 外治:可用豆腐渣蒸熟外敷,助其排膿生肌。
古籍參考
《外科心法》強調本病「本虛標實」,治療需標本兼顧,初期祛邪為主,後期扶正為要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,鶴膝風日久不癒,可致「骨節攣縮」,需及早溫補肝腎,強筋壯骨。
現代醫學對應
此病與膝關節結核(骨癆)、類風濕性關節炎晚期表現相似,均屬中醫「骨痹」、「流痰」範疇,但治法需依證型差異調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