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赫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赫癰

赫癰,又稱「嚇癰」,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腹皮癰之一類,特指發於「建裡穴」處之癰腫。此病名首見於清代《醫宗金鑑‧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十七,載其病位與證候特徵,後世醫家多沿襲此說。

病因病機

赫癰之成,多因飲食不節、脾胃積熱,或情志鬱結、氣滯血瘀,致使熱毒壅聚於腹部皮肉之間。《醫宗金鑑》指出,此症與「腹皮癰」同源,然病位特定於任脈「建裡穴」(臍上三寸),該處為脾胃氣機樞紐,若熱毒內蘊,則氣血纏阻,化腐成膿。

臨床表現

初起時,建裡穴周邊皮肉隱痛,漸見局部腫硬,色紅灼熱,伴隨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陽明腑實之象。若未及時消散,則癰腫高突,頂端軟陷,按之波動,為膿成之兆。其證屬陽癰範疇,與陰疽之漫腫無頭、皮色不變有別。

治法

  1. 內治

    • 初起期:宜清熱解毒、和營散結,方選「仙方活命飲」加減,重用金銀花、連翹以消癰,佐以當歸、赤芍活血。
    • 成膿期:當透膿托毒,用「透膿散」合「黃連解毒湯」,助膿毒外泄。
    • 潰後期:若氣血虧虛,瘡口難斂,可投「八珍湯」補益氣血,生肌收口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未潰時以「金黃散」或「玉露散」外敷,清熱消腫;膿成後切開引流,潰後用「九一丹」提膿祛腐,繼以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
鑒別診斷

赫癰需與「臍癰」(發於神闕穴)、「腸癰」(腸內癰腫)區分。臍癰病位在臍,多因濕熱蘊結;腸癰痛深在裏,常伴繞臍痛、拒按。赫癰則以建裡穴表淺腫痛為標誌,病位介於二者之間。

古籍考據

《醫宗金鑑》將赫癰歸於「腹皮癰」之變證,強調其與脾胃熱毒之關聯,並載:「癰發腹皮,位在建裡,紅腫速潰者順,黑陷遲膿者逆。」提示癰色與潰膿速度為預後關鍵。

此症雖名「嚇癰」,然非因驚嚇致病,乃形容其發病驟急,令人驚駭,故後世多以「赫癰」正名,突顯其熱毒熾盛之病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