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頜下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頜下癰
病名
頜下癰為癰疽之一,發於頜下及其兩側,屬中醫「外癰」範疇。其特徵為頜下區域紅腫焮痛,甚則蔓延至口底及咽喉,導致吞咽困難、飲食受阻。本病多因內有積熱,外感風邪,痰火毒邪上攻頜下而發,與肺胃二經關係密切。
病因病機
- 肺胃蘊熱: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,導致肺胃積熱,熱毒內蘊。
- 外感風熱:風熱邪毒乘虛侵襲,與內熱相搏,循經上沖頜下。
- 痰火結聚:熱毒熾盛,煉液成痰,痰火互結,阻滯經絡,氣血壅滯,化腐成膿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頜下局部腫硬,皮色微紅,灼熱疼痛,可伴發熱、頭痛、口乾等表證。
- 成膿期:腫勢擴大,疼痛加劇,皮色轉為深紅,按之應指(波動感),並見高熱、煩渴、便秘等裡熱證。
- 潰後期:膿液排出後,腫痛漸消,若膿出不暢或餘毒未清,可遷延成慢性瘡瘍。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散結為主,分期論治:
- 初期(未成膿):
- 內治:選用仙方活命飲加減,重用金銀花、連翹、黃芩以清肺胃之熱;若痰火明顯,加浙貝母、瓜蔞以化痰散結。
- 外治:以如意金黃散調敷患處,清熱活血止痛。
- 成膿期:
- 切開排膿:膿成後需及時刺破,引邪外出,避免毒邪內陷。
- 托毒透膿:可配合透膿散加減,促進膿液排出。
- 潰後期:
- 補益氣血:若久不收口,可選托裡消毒散以扶正生肌。
相關經絡與臟腑
頜下為陽明胃經與少陽膽經所過之處,故本病與胃火熾盛、膽經鬱熱相關。治療時需兼顧疏泄少陽、清降陽明,如加用柴胡、黃連等藥。
鑑別診斷
- 鎖喉癰:腫勢更劇,蔓延至頸部,病情兇險。
- 痄腮(流行性腮腺炎):多發於兒童,雙側頜下腫脹,皮色不變,具傳染性。
預後
若治療及時,膿出熱退,多可痊癒;若失治誤治,毒邪內陷,恐致「走黃」(敗血症)之變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